走出小學美術教學的誤區(qū)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 蔣征宇
發(fā)布時間:2012-06-06 19:23: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美術新教材貫穿“雙基”和文化兩條主干線,讓美術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美術,尤其是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美術課堂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但在一片“繁花似錦”的背后,美術教學也走入了一些誤區(qū)。這些誤區(qū)若不及時糾正,必將影響到美術新課程的進一步貫徹實施。
課程改革深入到今天,碰到具體問題時,美術老師仍舊回到重“雙基”的老路上,學生固然畫出了作業(yè),掌握了“雙基”,但學生的精神境界得不到提升,人格得不到完善,這樣的課堂教學違背課改精神,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筆者以為存這種極端現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師對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領會美術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沒有摸索出一套符合課標精神的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方法。
可以肯定,美術教育不是不要“雙基”,而是要將“雙基”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結合起來。過分的“雙基”訓練只能讓我們的課堂回到老路上來,反之一個不懂得構圖的學生又如何畫好自己的作品?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避免這種極端現象的發(fā)生?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立美術課堂之本,走視覺形象之徑
美術學科的教改,應立足于美術學科的特征,從美術的基本元素教起,系統(tǒng)地構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體系,并將此放到大的文化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積累審美經驗,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是通過視覺進行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通過美術的語言——色彩、線條、造型、構圖等實現的,美術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圍繞美術語言來談的。一方面可以從眾多的美術作品的賞析中讓學生認識到“雙基”對作品表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學生在形象的觀察、闡述、解讀中能對文化有更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關注美術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永遠是美術課堂教學中應當解決的問題。
二、尋教學內容之源,構美術學習之包
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指導下,美術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的發(fā)展角度,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來確定。新課程改革要求美術教學的內容要有開放的內容,即向教材以外拓展。另一方面,美術來源于生活,美術的符號體系、價值趨向、思維方式、操作模式等所包含的語意信息無不在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解讀其中的語意信息就是回歸于生活,給經驗的生成提供養(yǎng)料。因此,教學內容豐富的源泉就在學生的生活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為我們提供的空間,依據教材中人文性的話題,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構建課堂教學內容的“美術學習包”。當然在建立“美術學習包”時注意主題的切入,所提供的素材不可大而空泛,既注意到“雙基”的掌握,又要注意到文化的熏陶,盡可能突出其內容的小概率性,引導學生有效地篩選信息與材料,“學習包”中涉及到的其他學科領域中的知識不可太多,學生難以接受的材料不可采入。
三、積學生文化之涵,重美術欣賞之育
現在的學生距離美術教育應達到的目標還相差很遠,文化的積淀不夠,審美能力也很低下,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美術課能有機會讓學生接觸到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從積累每一個細小的美術形象和知識開始,讓學生從視覺上思考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中的欣賞是形成文化積淀的重要渠道。
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有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及課外欣賞。在新教材中,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被安插在各單元的學習中,作為隨堂欣賞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的風采。美術欣賞不是孤立的,它貫穿于各類美術教學活動中。因此筆者認為美術課中的隨堂欣賞活動在三種欣賞形式中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欣賞往往只有幾分鐘時間,不少教師對隨堂欣賞重視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滿足于讓學生“看”和“聽”還不夠,要讓學生“觸”、“說”、“讀”、“議”甚至“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欣賞。
美術教育擔負的任務是多重的,“雙基”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傳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雙基”與“文化”的關系是“從低向高的關系。沒有‘低’——美術技能和美術技巧,也就沒有‘高’——美術文化就成為一個空中樓閣,提高二字也就無從談起。當學生對美術的技術和興趣一并忘掉的時候,美術教育還會剩下什么?在基礎美術教育中,“雙基”的學習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也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達到完善人格、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