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并舉,體味語文情感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二小學 喬正豐
發(fā)布時間:2012-06-08 13:01: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們在學習語文時,往往不拘泥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概括中心思想等形式,而是讓自己的心靈融入文章中,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在內(nèi)心深處,一次次涌起情感的激流。體會了文章思想感情的閱讀,才叫真正的“理解”。應(yīng)該怎樣針對學生實際,在引導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啟發(fā)他們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呢?經(jīng)過我?guī)啄甑拿?,我采用不同的讀法來讓學生體味語文的情感,學生的情感、作文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具體就是將“默讀、朗讀、誦讀”結(jié)合起來,在語文教學上開拓了獨特的教學方式,現(xiàn)和各位同行共同交流、探討。
一、默讀———語文情感的生成
這是學生對課文的第一次閱讀,這一步,應(yīng)該指導學生在教師預設(shè)的情境、作者情況及文章寫作背景的基礎(chǔ)上,略讀文本,通過讀,要求學生粗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感知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和情感演進層次,品味格調(diào)和主旨等。這一步的讀,肯定很粗糙,得到的印象也不準確,甚至會有謬誤。不要緊,學習就是不斷糾錯。隨著深入學習,學生會改正錯誤認知的。教師對于感悟尚有偏差的同學不要苛責,對于爭論也不要引向深入,也不要急于告訴學生標準答案或者得出超出這一階段的結(jié)論,“不陵節(jié)而施”嘛!這一階段,如果篇幅不長,也完全可以充滿感情地范讀或者齊讀,以促使學生對詩文情感主旨及文學格調(diào)進行全面把握。為理解、體會語文情感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礎(chǔ)。
二、朗讀———語文情感的體會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活動。運用朗讀能幫助讀者以聲解義,領(lǐng)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學習中,朗讀理應(yīng)成為課堂上悅耳、動聽的樂章。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除了通過朗讀形式的改變及對朗讀的技巧進行訓練,以提高朗讀技巧外,在抓住重點詞句朗讀方面更能深刻地體味語文的情感。
分析文章,是理性的認識,如隔岸觀火。有感情地朗讀,才能使人身臨其境,甚至如癡如醉。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我們可以領(lǐng)會課上分析不出、難以言表的感情,可以節(jié)省課堂時間,提高效率。例如,我們在學習《金色的魚鉤》一課時,老班長為人可親,操勞過度,快四十歲的人,卻“背有點兒駝”,“兩鬢都斑白了”。這就是為下文表現(xiàn)他舍己為人的精神埋下了伏筆。文中多處描寫了老班長照顧我們無微不至,如“以后,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薄八谝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等等。這些語句,上課時不能一一分析,但是有感情地朗讀,可以讓學生自己體會到這些句子中的思想感情,促進對中心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有感情地朗讀是必要的,是需要反復讀的,而且,是教師訓練學生體會課文思想感情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徑。
三、誦讀———語文情感的升華
新課程實施后,由于總課時減少,語文教學進度偏緊,有的語文老師教課文偏重于分析,課內(nèi)的朗讀訓練越來越少了。其實,大多課文是淺顯的,學生完全能懂。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有時還得背誦”。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誦讀的先決條件,同樣,學生也因朗誦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領(lǐng)悟。我國古代學者認為“書不可不成誦”。所謂“成誦”,就是熟練地朗讀和背誦。他們主張,書(文章)必須熟讀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的程度,才能有所得。今天看來,這些主張不是沒有道理的。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協(xié)同動作的過程,朗讀時,通過抑揚頓挫、輕重徐疾的語調(diào)、語速變化,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luò)。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每篇精讀課文中的精彩片段要背誦,古典詩詞自然也是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才要求理解、體味、品涵。不是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嗎?可見誦讀在語文教學中有多么的重要。
在教學中一味地研究教材教法還是遠遠不夠,只有教師全心全意地熱愛學生,而且有必要把這種感情體現(xiàn)出來甚至夸張化,把這種愛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信賴感。師生之間如果情同手足,既是良師又是益友,經(jīng)常保持和諧融洽的氣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合作,這樣,教學內(nèi)容就會在情感的傳輸帶上得到流通與升華。情感挖掘是語文教學藝術(shù)的重要方面,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注重這一點,做好這一點,奏出語文教學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