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以仁釋禮與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陜西西安 王 健
發(fā)布時間:2012-08-28 09:59: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的“禮”論是一個起點?!墩撜Z·學而》曰:“禮之用, 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jié)之, 亦不可行也?!边@說明禮儀教化能使各種關系達到和諧統(tǒng)一, 和諧離不開禮的規(guī)范性。眾所周知,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系統(tǒng)工程,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新階段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正處在轉型時期。梳理、發(fā)掘儒家和諧思想,對建設現(xiàn)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仁 禮 以仁釋禮 和諧社會
儒學以仁釋禮,鑄就精神信仰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 以仁釋禮, 將禮的強制規(guī)定與仁的自我要求融為一體。在孔子那里,“仁” 是道德的核心, 是理想人格, 是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最高準則。按照孔子的解釋,“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孝悌??鬃诱f“孝慈則忠”。孝親與忠君的關系是同體異用, 君臣如父子, 對父能孝, 對君就能忠;對君主的忠是對父孝的自然延伸, 國家君臣關系是家庭父子關系的放大。從“仁”的內容可以看出, 孔子突出了“仁”作為個體生命的主體性特征, 強調“仁”是完全內在于生命, 與生命同在的。由于人不是孤立的個體, 而是彼此互動成長的, 需要禮來規(guī)范和調整, 而這種規(guī)范又是以個體生命的道德修養(yǎng)為基礎的??鬃诱J為, 仁和禮的關系是統(tǒng)一的, 仁是禮的基礎,禮是仁的體現(xiàn), 仁以禮為客觀的社會標準, 禮以仁為實際內涵??鬃佑萌蕘斫忉尪Y, 從而給禮以新的思想內涵, 同時也奠定了儒家以禮教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
孔子通過以仁釋禮,把禮的血緣實質規(guī)定為孝悌, 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親子之愛上, 這就把禮從外在的規(guī)范約束轉化成人的內在要求,從而使倫理規(guī)范與心理欲求融為一體。自我修養(yǎng)的目的是為了立身治國, 而立身治國的基礎或前提則是修己, 通過“修己以敬”, 達到“安人”、進而“以安百姓”的目的, 這就是孔子的德治模式。這一思想后來又被儒家經典《大學》進一步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
傳統(tǒng)禮治蘊涵著促進社會內在和諧的思想
“和諧”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秶Z·鄭語》說:“和實生物, 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 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和”, 來源于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陰陽調和, 和諧就能生長萬物, 相同就難以持久??鬃诱f:“禮之用, 和為貴。”(《論語·學而》)“和為貴”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內容, 蘊涵著深刻的理性價值?!昂汀庇稍瓉黻庩栒{和之意, 引申為人際關系及不同事物之間的和睦。在孔子那里,“和”即“中和”, 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鬃咏鉀Q社會問題的著眼點旨在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 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種思維模式與中國“家國同構”的政治模式和整體主義的倫理價值模式是相配的。這種力求人際和諧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 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核心,影響深遠。禮治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論的起點是個體修養(yǎng), 終點(最后的目標和歸宿)是個體與社會群體的和諧。在個體修養(yǎng)問題上, 強調的是自我對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的遵從。孔子以君子的道德人格為典范, 以“智”、“勇”、“信”、“義”、“忠”等作為君子的基本人格要求。個人要恪守禮法, 自我控制,與社會的發(fā)展形成有機協(xié)調。在個體與社會群體的關系上, 孔子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
以禮為治是中國古代社會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 作為方法論意義上的禮治觀對當代中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施具有重大價值, 要予以高度重視。
儒家禮治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和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1.當代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及原因
在社會逐漸工業(yè)化、商品化之時,由于人們未能全面把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征服自然與保護自然等等關系,造成了人與社會關系在不同程度上的扭曲和異化,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在人的身心方面:商品化社會中,由于人們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與感官刺激,加之競爭激烈,使許多人身心失調。這些不僅毀滅了個人,也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寧;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現(xiàn)代社會使很多東西都商品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漸漸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由此導致了很多問題層出不窮;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們把自我欲望的無限性擴張為向自然索取的無限性,造成了很多環(huán)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2.儒學禮治思想對促進社會內部和諧的指導意義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內部的和諧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學思想一向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注重培育人們良好的操守和行為規(guī)范,這對和諧人際關系是很有幫助的。
儒學思想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際交往思想,仁、義、禮、智、信都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和相處的道德準則。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來看,當前積極倡導儒家思想中德治思想對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是很有幫助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認為“和”為貴。這是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有效方式。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些言論都表現(xiàn)了以“和”來解決矛盾的思想。這一思想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來說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鬃诱撊?,主要從人己關系立論。子曰:“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薄叭省焙x是:從自己出發(fā),推己及人。儒學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在論述人與人應和諧相處時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彼J為人與人只有相互愛敬,才可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叭省弊鳛樾袨橐?guī)范,是要求人們用愛心去維系,這些都是和諧社會里每個人應具有的道德水準。
(3)“信”是儒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信”即真實無欺,誠實無詐,信守承諾。孔子說“自古皆有死,名無信不立”,“信則人任焉”。《中庸》中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薄睹献印分姓f:“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边@些論述都說明了人應該具有真實、誠信的品德。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重要紐帶,也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而,對我國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來說,這些思想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科學借鑒和繼承儒家思想的社會必要性
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要積極探索和借鑒儒家思想中所蘊涵的促進社會和諧的寶貴思想,但也絕不能良莠不分,要用批判的方法對其進行揚棄。所以,我們在繼承儒學思想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儒學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我們對其進行闡釋時不可望文生義,使其絕對化。只有不斷吸取人類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儒學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儒學的本質是生活,我們不應該用政治手段使其成為維護政權或為統(tǒng)治服務的工具。儒學的作用是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提供深層的精神動力,絕不可將其政治化,否則就會使其窒息。
儒學研究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今天,我們中華兒女更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文明傳統(tǒng),積極回應和參與全球的文明對話與交流,為新的全球倫理的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論語·學而[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黃克劍.論語解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任繼愈.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
[6]張立文.“孔子與當代”國際社會會議論文集[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12.
[7]舒大剛,彭華.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4.
[8]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9.
[9]李印召,陳鳳貴.儒家禮治思想與社會內在和諧[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