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寫作
作者: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小學 茅洪鋒
發(fā)布時間:2012-09-03 10:32: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思維活躍,對語言文字也有一定的積累,但在寫作上仍然沒有什么進步,筆者認為關鍵是缺乏語言運用能力,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要嫻熟地運用語言寫作,不僅要閱讀中積累語言,還要在閱讀中了解、掌握并自己感悟語言運用的方式和規(guī)律。
一、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詞、句的運用方式
作文寫什么屬于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怎樣寫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還要有對語言比較敏銳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強地示范性,字、詞、句、段、篇等都值得學生推敲、品味、學習。課文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里面的語言形式豐富多彩,語言風格多種多樣。有生動、貼切的比喻、有形象、巧妙的擬人;還有工整的對仗和節(jié)奏感的排比等等,可以說各種詞、句的精妙運用應有盡有,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意義,還應該積極引導他們理解這些語言的運用方式;引導他們感悟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引導他們感受到這些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生動之處。
課本中和文章表現(xiàn)手法高超,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在具體描寫中使用了哪些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這些語言有哪些特色,這些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等。學生只有對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如何運用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消化吸收,才能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把這些優(yōu)美的詞句運用的得心應手。
二、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如何謀篇、立意、選材、布局等
很多小學生害怕作文,盡管老師要求只寫身邊發(fā)生的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順序、有重點地描述下來就行,可是學生還是不知道從何下筆,即使寫出來,很多也存在內容空泛、結構混亂、題材雷同等眾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師在平時閱讀中通過閱讀為他們提供例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xiàn)形式,使之在例文中學到豐富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方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謀篇、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的, 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淺顯的、適應小學生認識能力的語言來表述,比如,將“立意”就說成是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將“選材”解釋為圍繞主要意思所要寫的內容等等。教材中的課文多為文章的經(jīng)典或精品,選擇一些適宜小學生理解和感悟的進行講解。
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作者的立意、構思與謀篇、選材的精妙,樹立學生從課文寫作表現(xiàn)形式上來理解文章的良好意識,培養(yǎng)讓學生自己從閱讀中借鑒、吸取寫作技能的能力,從閱讀中感悟寫作的基本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引導、鼓勵學生多模仿、借鑒,進而自己掌握運用語言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模仿寫作也是學習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過程。朱熹也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小學生寫作大多從模仿開始,從最基礎的語文教材里的一個個句子、一個個段落和一篇篇課文的表達形式,這就是小學生作文的范例,從心理學上講這就是作文教學的“經(jīng)驗支柱”。學生最初可以模仿作者的語言文字和語言表現(xiàn)形式及結構布局技巧,進而可以模仿、借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最終能在模仿中逐步將優(yōu)秀的寫作技巧換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到每讀一篇文章,都要學習、借鑒它的寫作方法,把閱讀與寫作技能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通過模仿、借鑒優(yōu)秀文章中語言運用方式和寫作方法,進而達到嫻熟掌握運用語言,才能較快地提高寫作水平。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源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讀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只有將寫作的技能、技巧融入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從閱讀中感悟、吸取作者的寫作手法和運用技巧,通過模仿、借鑒逐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寫作技能,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