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性評價與家長的配合——針對特別學生的評價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小 馮武云
發(fā)布時間:2012-09-03 09:35: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每個班都有幾個比較特別的學生,聰明好動的、我行我素的、反映遲鈍的……總是讓老師比較頭疼。但作為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每個人都想進步,都想得到師長的肯定,甚至想成為別人的榜樣。對待這些特別的學生,要想盡快使其進步,老師在評價方式上也就要因人而異,因班取法。這學期一開始我就針對所帶班的情況對一些特別學生進行了一種期待性評價嘗試。
六個人除馬思哲外的五個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記事(這一不良習慣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就經(jīng)常有忘帶學具、沒寫作業(yè)、找不見書本等現(xiàn)象發(fā)生。為了幫助這幾位學生盡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學期我也找這幾人分別談過好幾次,但效果都不是很明顯,細細想來,我是把教育高年級學生的方法用在了一年級小孩的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
聽過張春莉老師的《發(fā)展性評價方案》報告,受其中評價方法多樣化的啟發(fā),又結合小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特點,我就想能不能對這些學生進行一種預支性肯定評價——即對學生近期內可以預見的成績或進步提前肯定,以加快其進步的腳步。由于這種方法有一定的虛擬性、期盼性,我們就暫且稱其為虛擬性評價或期待性評價。
有了這樣的想法,在開學一周后的班務會上,我當著班主任及全班學生的面對開學以來在數(shù)學方面有明顯進步的學生進行了表揚,并獎勵量化分和進步星。這是開學以來最隆重的一次評價。受表揚者坐得板兒直,故作平靜的臉上掩飾不住的高興與自豪;沒得到表揚者滿臉的不服氣與羨慕。綜合開學以來的表現(xiàn),吳天峰、郭偉豪、馬思哲都屬于受表揚者,當時我特意觀察了他們幾個:差不多都先是一愣,緊接著不太自然地上講臺領了進步星,燦爛地笑著走下講臺。發(fā)星時我給他們的口頭評語分別是:吳天峰同學開學至今作業(yè)每天都能按時交了;郭偉豪上課聽講比原來認真了,發(fā)言也積極了許多;馬思哲在計算速度和準確度上都有所提高了。最后提出了對以上同學的期許。
后來的日子里,我也不像上學期那樣找他們談話,而是和家長達成一致,取得家長的配合。只要他們有表現(xiàn)好的地方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評價他們的進步,有時獎一朵花,有時是豎起的大拇指,還有時是全班的掌聲……每一次評價完后我都要說一句:“你的進步越來越大了?!庇袝r也會在作業(yè)后面寫上一句“繼續(xù)努力!”每天的表現(xiàn)家長都要詢問孩子,家長還要負責評價家里的表現(xiàn),觀察點和老師的一樣,只要有一點進步都要肯定,也要有期待性的評價在里面,比如:“你明天一定會做得更好”。
一段時間下來,不用老師和家長說,學生自己都期盼著自己能有新的進步,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吳天峰以前經(jīng)常忘做作業(yè),或不及時改錯題。自從班會上的那次評價后,三個月過去了,只有一次是因為忘帶書沒及時交作業(yè),第二天就拿來了。一次單元測試竟成為全班唯一的滿分。六一就要到了,吳天峰已經(jīng)被全班同學評為學校的進步獎,每班只有一個。
郭偉豪雖然沒有做到像吳天峰那么好,但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上學期,郭偉豪從來沒主動舉過一次手。班會上評價后,學習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進位加法“18+19”時,他舉手了。但站起來卻不說話。這時我就鼓勵他, “大膽些,你一定能說好。”這個班集體是一個充滿愛心的集體,同學也都鼓勵他, “說吧,沒事”他小聲地說著“8+9=17,10+10=20。20+17=37”,聲音雖然不大,但很清楚,全班同學不由得鼓起了掌,我也跟著鼓起了掌。過了語言關,我又要求媽媽在家里對他的書寫進行嚴格的要求,評價時也要注意鼓勵與期待的結合?,F(xiàn)在郭偉豪寫作業(yè)時已不是右手拿筆左手拿橡皮了,寫出的作業(yè)可以用干凈整齊來評價了。在這里我要感謝他的母親許美英女士的配合與付出,同時使我深刻認識到家長作為評價主體的重要性。在5月24日的作業(yè)后面郭偉豪寫了一句話:爸爸、媽媽、老師我一定會努力的。說明在他心中家長、老師對他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我給他回了一句:加油吧,孩子!
這樣的期待我在其他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用過,除極個別外,都很奏效,特別是對低年級,但一定要取得家長的配合,以保證期待的連貫性,還要找準提出期待的時機,要讓學生容易接受,不能生硬。班上還有一些孩子正在我們的期待中進步,我一定會繼續(xù)期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