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體現(xiàn)人性、技巧、高效等特點,那么我們?nèi)绾卧谡麄€教學過程中打造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是值得我們整體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教學技巧的把握談下個人的看法:

一、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特級教師于永正的導入不走尋常路,時常點燃學生的火焰,看似平常實則玄機無窮。一堂“驚弓之鳥”的導入,將聽眾盡收眼底,由“弓、箭、弦”的認識入手,歸納為“有弓有箭方能射下鳥”的結論,這一常理卻能與文本形成劇烈的矛盾沖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這就是導入的藝術,課未始,疑竇生,叫人怎能不心動。于是乎,開啟了我巧抓文點,獨具匠心的導入教學藝術。比如《詹天佑》的導入,課始飽含深情的一段話,撩撥學生情懷,“2003年、2004年中央電視臺有一個節(jié)目叫感動中國。任何一個時期,都有感動中國的人。有一個人雖然離我們很遠了,我們不該忘記,他就是詹天佑?!边@樣的導入語雖然寥寥數(shù)語,卻能使孩子心潮澎湃,學習熱情倍增,注意力一下子被帶到一百年前京張鐵路的建設工地上。

二、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縱觀小學語文教材,每篇文章,每個故事都是可采集的亮點,所以,我每每教學,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愿意錯過,每一處獨特的寫法都想成為課堂必講的一部分,但也因此而拖延了一次次的教學,今天,特級教師孫雙金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讓我感慨,教學中由“家鄉(xiāng)柳”與“高原柳”的對比,一個好比“女子”,另一個好比“漢子”,這種“陰柔”與“陽剛”相媲美,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探討,歌頌妸娜楊柳的詩句脫口而出,體現(xiàn)高原柳堅強不屈的理由振振有辭。面對長長的一篇看似哲理很深的文章從中只擷取“一飄飲”,便可牽引“大江滔水”,無不讓人瞠目。

三、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文字是一種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相會。不但會面,而且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和?!鄙羁蹄@研教材,你將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常常會出現(xiàn)看似自相矛盾的文字內(nèi)容,給人留下明顯的疑問。這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明顯的疑問,設置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從而引導學生從全文的角度進行整體關照、思考、品味語言的妙用,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蘇教版四年級《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中,我重點拿出公儀休前后兩次說的話讓學生朗讀,作比較,從中質(zhì)疑。(1)“鯉魚的味道實在鮮美呀!我已經(jīng)好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保?)“謝謝你大人的盛情,可這魚我不能收啊!你不知道,現(xiàn)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這時有一學生站起來大膽提問,“老師,公儀休一會說自己喜歡吃魚,一會又說聞見魚腥味就嘔吐,這不前后矛盾嗎?”我為學生大膽細心的質(zhì)疑而欣慰,課文的突破口不正在于此嗎?蘇格拉底說過: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是呀,單從字面意思上看有點矛盾,接著往下讀課文,細細品味一下,公儀休為什么這么說,他前后說的話真的矛盾嗎?”學生通過我這么一點撥,繼續(xù)讀課文。當讀到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xiàn)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天天有魚吃嗎?”學生便恍然大悟,原來公儀休是位執(zhí)法嚴明,廉潔奉公的人,故意說此話來拒絕別人送的禮物。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其一功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高明得多?!币粋€經(jīng)常批評學生的老師肯定是教學藝術嚴重缺失的老師,教學中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能燃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教學《九色鹿》一課時,出示九色鹿在刀槍劍斧包圍之中,面對國王臨危不懼,大膽斥責調(diào)達的一段話,讓學生讀、品、悟,看從中悟出了什么?當學生回答:“九色鹿很氣憤,她憎恨調(diào)達?!边@時我作出及時的回應:“孫老師很欣賞你準確的用詞,你能把這種恨讀出來嗎?”當學生聽到我表揚的話語及提出的要求時,心情非常舒暢,自然就把這種憎恨的感覺讀出來了。

總之,細節(jié)決定成敗??v觀一些名師的優(yōu)秀課堂,他們的課之所以蓬蓽生輝,精彩綻放。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中細節(jié)的慧眼,就是因為他們會巧妙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把詩人的智慧和哲人的思考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