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即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小的精力,使成效最大化,讓數學課堂散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是我們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小學高年級如何構建出高效合理的數學課堂?為此,我在借鑒“杜郎口經驗”中的“10+35”的“先學后教”常態(tài)模式,按照課前預學、交流釋疑、鞏固拓展和課堂檢測的教學程序組織教學,從而保證數學課堂的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和高質量。

一、萬丈高樓平地起——課前預學

1.備好課,為學生的快樂學習設計一個行之有效的導學案。在上課前要充分備課,做到“兩個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利用多種相應的教學手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有機地、整體地、有計劃地、分步驟地編寫制訂導學案,這樣才能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學習。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依據導學案,分別進行自主學習、結對子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而小組合作學習要有各自負責的學習板塊。

3.及時點撥引導。教師應當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和矯正學生學習的偏誤和不良表現,以免學生誤入“歧途”。

二、百舸爭流千帆發(fā)——交流釋疑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維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自控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全面預習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成果交流,并互相合作,以解決個體、對子或者小組中出現的疑難點。

1.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展示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以及學習中的態(tài)度情感等的外化形式,是高效課堂構建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滿足過渡時期的高年級學生的各方面需求,而且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高年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例如,在安排學生對“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進行充分的學習后,學生以小組代表的形式分別匯報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了解的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的算理和基本原則、數形結合進行運算的演示等。

2.在了解各自學習成果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針對其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和深層次的需求進行交流、討論(包括自身釋疑和對抗質疑),以找出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的方法。例如,學生在自學完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后,可能會提出一系列現實生活中問題,這里就需要引導學生解釋現實形象,發(fā)現其內在的計算原理,也可能會發(fā)現異分母分數之間計算的困境,這就需要引導他們學習,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任是深山更深處——鞏固拓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是有時間限制的,而且不穩(wěn)定,容易被分化,如果沒有加以強化訓練,他們所預學和交流學到的知識就會瞬間遺忘。但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心智也逐漸成熟,具有較高的求知欲,而且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思維、認識、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也日漸增加。所以,在引導學生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自學、交流學習成果和協作解決疑難問題后,應當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指向,通過對子強化學習訓練、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和對知識進一步理解、學習和提升等方式鞏固、強化、提升和拓展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不斷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例如,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利用數形結合方式,彼此間進行選材、出題、測試,以鞏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和原理。

四、立竿見影——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即達標測評,主要是對預設的學習目標和生成的學習狀況進行回歸性評估的過程,以檢測課堂組織實施的效果。

1.注意評價的多元性。達標測評并非單指教師個體的主觀測評,而是學生自我、團隊間、課堂組織者和小組內外的多元評價的整合。例如,要評價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課時的課堂效率高低,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有限觀察和量化測評,而要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是否真正學會了同分母加減法的基本原理和法則,讓學生間通過互評充分了解彼此間的掌握程度,通過小組內外的評價了解小組的達標程度。

2.此環(huán)節(jié)作為高效課堂建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一節(jié)課的終結點,因此,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弱勢群體,設置低起點,多層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維訓練題,讓不同的學生當堂完成。從而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