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從2012年3月份開始,我參加了本校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市級課題研究,對我所帶的小學五年級的17名留守兒童摸底調查,開始了為期兩年半的課題研究,針對我班的留守兒童我嘗試著做了如下工作:

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加強溝通

我在《班主任手冊》上,認真記載了我班17名留守兒童的父母打工的地址,現在由誰監(jiān)護,附上了父母及監(jiān)護人的聯系方式。我鼓勵孩子們和父母主動溝通,我規(guī)定孩子們每周主動給父母打一次電話,主動向父母匯報自己在家里和學校的表現,結合語文課的習作訓練《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我要求孩子們把自己的心里話寫成信,親自寄給遠在異鄉(xiāng)的父母。有一位在北京打工的父親收到女兒的來信后,非常感動,他特意撥通了我的電話號碼,告訴我:“我覺得女兒懂事了,我在外邊再苦再累也值了。你們學校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增進親子感情太有幫助了!”

二、做好心理輔導,關注精神成長。

隔代撫養(yǎng)或寄養(yǎng)的孩子,他們的情感是有缺失的,針對這些情況,我利用班會課,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傾訴的機會,在2011-2012學年的第二學期中,我組織孩子們開展了如下主題活動:《暑假見聞》、《介紹我的家庭》、《我的煩惱》、《我的成長故事》、《感恩爸爸(媽媽)》《告別網吧,拒絕不良誘惑》,在這些真情對白中,我這樣疏導孩子們:“父母也是為了給你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不得已遠走他鄉(xiāng),他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們常常望月思鄉(xiāng),更是牽掛你們。孩子們,我們沒法改變現實只能改變看法。我們要善待自己身邊的親人,特別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婆、外爺,不能在家里挑三揀四,唯我獨尊,而要在家里做一個懂事的小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經常找孩子們談心,發(fā)現有不好的矛頭,及時開導,在生活中作他們的知心大姐。

三、家校合一,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聯系和家長達成共識:從生活、學習的細節(jié)上嚴要求,使這些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安全習慣。我告訴家長:孩子在家里要讓他們自己的事自己做。堅持做到,自己洗衣服,自己整房間。教孩子學會理財,合理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形成健康的、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學習之余主動幫家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從小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會在火災、地震等災害來臨時急救、逃生。培養(yǎng)孩子在學習上認真細心,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的習慣,使他們養(yǎng)成寫字一筆一畫的好習慣,上課聽講保持良好坐姿的好習慣,會統(tǒng)籌安排時間,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四、開拓視野,豐富課余生活

引導孩子們和好書交朋友。本學期,我在班里創(chuàng)建了圖書角,共籌書目百余本,圖書角對全班同學開放,我要求孩子們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并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從書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糧,課余生活豐富了,見多識廣,眼界開闊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

開導家長做好智力投資,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留守兒童中有10人參加了新課標英語興趣班,1人參加了吉他彈奏,2人在學拉丁舞。這些興趣班,既可以將這些孩子的課余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一技之長,這樣也可以填補他們沒有父母陪伴的空虛。

創(chuàng)造機會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孩子們帶到廣闊的天地。“五一”小長假時,春光正好,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參觀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并寫出400字左右的見聞。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去了洋縣托福牛廣場,看了梨花,有的參觀了華陽景區(qū),有的去了漢中的興園湖公園。因為自己去看了,體驗了,所以孩子們的關于游記的日記寫得翔實而生動,重要的是,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他們收假回校后還對那次出游津津樂道。5月19、20號,新海洋公園來洋縣展覽,我又通過校訊通通知家長帶孩子們前去參觀。孩子的身體在長,心智也在成長,通過創(chuàng)設機會,讓孩子多接觸新鮮事物,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意義重大。

通過一學期的實驗,我發(fā)現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們的臉上笑容多了,他們的學業(yè)成績都有了進步,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習有了自信,心中有了美好的理想。以上做法,是我摸石頭過河的一些總結,以后我會不斷地摸索,和同事切磋,把陽光雨露灑向這些留守兒童,扎扎實實地提高這群特殊的孩子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