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中重要的一種信息源,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其成為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渠道。如何發(fā)揮其積極作用而規(guī)避其消極方面,成為高校引導、監(jiān)管校園網絡輿情面臨的挑戰(zhàn)。筆者在此擬從校園網絡輿情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間的關系上作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高校網絡輿情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輿情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課題: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暴力犯罪的預防與抑制作用研究(SGH10152);陜西省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社會認同機制構建——網絡輿情的視角(11A006)。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及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xiàn)狀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是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繁榮的旗幟和方向。其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用耳熟能詳?shù)脑捳Z方式(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有兩種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與學術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來講,其大眾化就是解決當代人們的政治信仰問題;而學術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其大眾化就是要解決人們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問題。政治信仰與文化認同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一方面,文化認同以共同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心理、行為規(guī)范提供著深刻的情感歸屬感和心理支撐點,是實現(xiàn)其他認同的內在基礎;另一方面,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人們依據(jù)一定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覺地以組織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并與這個政治組織保持一致,支持這個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保?]

高校在校大學生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傳承對象,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高校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和載體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艱辛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有待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載體與方法亟待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尚未得到全社會的配合支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和方法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和薄弱”[2]以上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一是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不濃,心存排斥、不信、不學;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和方法過于單一、呆板,以“教”代“育”現(xiàn)象成為普遍: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授主要靠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支撐,其教學效果容易被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負面現(xiàn)象所影響和消解;四是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理論上不斷創(chuàng)新,但實際狀況是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和薄弱。

高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監(jiān)管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載體和路徑

1.網絡輿情客觀存在的特點及作用

關于輿情,簡單地說,就是輿論的情況,網絡輿情就是互聯(lián)網上網民就某一事態(tài)的輿論情況。國內最早對輿情進行了系統(tǒng)性定義的是天津社科院輿情研究所王來華研究員,其研究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tài)度?!盵3] 不過隨著互聯(lián)網的廣泛應用,不僅公共事務,一些公眾人物、私人事務也被人們所討論,從而為輿情的定義賦予了新的內涵。基于此,網絡輿情是指“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4]可見,輿情,包括網絡輿情,它是人們的情感情緒、態(tài)度、認知和行為傾向的初始表露,這種表達呈現(xiàn)出隨意化、突發(fā)性、意識流等特點,是一種零散的,非體系化的東西,是多種不同意見的簡單集合。

隨著互聯(lián)網在今天的廣泛使用,網絡已經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網絡輿情信息的主要載體有:微博、新聞評論、BBS、論壇等。其表達快捷、方式互動、信息多元等優(yōu)勢,是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的,同時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直接性與突發(fā)性。網民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網站等途徑,可以立即發(fā)表意見,表意暢通直接;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通過不斷地點擊,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表達,就可以點燃一片輿論;二是偏差性與隱蔽性。發(fā)言者都匿名上網,身份虛擬隱蔽,并且缺少規(guī)則限制和有效監(jiān)督,網絡自然成為情緒宣泄的空間。三是自由性和平等性。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人們沒有了現(xiàn)實利益的羈絆,相互間以自由、平等的心態(tài)進行交往,意見的表達與情緒的宣泄更為隨性和本意??傊?,網絡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并且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只有揚長避短,才能物為所用。

2.高校對網絡輿情積極方面的引導,是充分發(fā)揮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積極作用的關鍵

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在于擴充了信息來源,豐富了信息儲備,有利于匯集意見,發(fā)現(xiàn)矛盾,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緒,成為廣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網絡輿情有以下三個特點:“內容的多元性與分散性,制造與參與主體的特殊性;形成過程的迅捷性?!盵5]鑒于此,高校的理論教師、實踐人員、社團領導、輿情領袖可以利用網絡輿情的這些特點,讓學生從旁觀者、無動于衷者逐步變?yōu)轳R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問題的探討者或自覺地參與者,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網絡信息,實現(xiàn)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同時,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主體,以對聚焦校園、現(xiàn)實社會的某一焦點、熱點問題而迅速形成的網絡輿情作為契機,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改變其錯誤看法,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認識源于實踐并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實踐性,而網絡輿情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引領正好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 即認識—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3.高校對網絡輿情消極方面的監(jiān)管、消解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的必要步驟

網絡輿情作為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陣地,在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新的活力的同時,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互動性、隱匿性等特點又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論表達更加自由化、零散化、非理性化、碎片化,使形成的輿情成為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性因素。從高校網絡輿情的受眾者來看,其中多是90后的年輕人,這樣的新生代群體秉承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理念,在輿論話題的選擇上更容易挑戰(zhàn)、質疑傳統(tǒng)權威,以彰顯個人的獨特個性。而網絡世界的自由性和隱匿性,使他們擺脫了現(xiàn)實的束縛:情感、思想、學術、就業(yè)、對學校工作或社會問題的看法、對社會的不滿等,都可以在網絡論壇上知無不言甚至言無不盡,一些不負責任乃至反動的言論和思想也容易乘虛而入,從而極易形成一些負面的、消極的網絡輿情,甚至形成不道德的行為或者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另外,高校網絡輿情因制造與參與主體的特殊性,形成過程的迅捷性,間或有突發(fā)性、偏差性的特點,容易導致大學生網民的盲從和跟風,造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缺失。因此,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對校園網絡輿情的監(jiān)管需要形成長效機制,針對校園輿情的以上幾個特征,各管理部門協(xié)同起來,及時化矛盾、危機于無形。

發(fā)揮校園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發(fā)揮好主渠道主課堂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高校既要從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zhàn)略高度重視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又要從制度上建設上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常開設,還要從教改上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學術及教學水平,善于在教學中聯(lián)系學生、生活、社會的實際,才能說服學生,使學生無論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或者是輿情領袖,都會有一個客觀、科學的立場和態(tài)度。

2.發(fā)揮好學生理論社團的作用

高校學生理論社團以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自己生命的根基,在實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也有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高校學生理論社團的活動是建立在學生自覺自愿基礎上的,容易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活動中去,通過網站、微博、廣播,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特點,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和認識去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與自身需求相結合,以此來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其次,高校學生理論社團可以聯(lián)系高校的專家和教授,開展學術討論、專家講座、辯論賽、座談等豐富多彩的校內實踐活動,同時還可聯(lián)系、協(xié)調學校各部門,在校內外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搭建平臺;最后,高校學生理論社團是溝通學生與社會的橋梁,它通過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農村基層、工廠礦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了解社會和民情,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同時又可以在社會各個層面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整個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3.發(fā)揮好教師的引領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教師不僅要從思想上給學生以科學的引導與影響,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心骨”,而且要加強網絡輿情的引導,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要圍繞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熱點事件,旗幟鮮明地發(fā)表評論,對錯誤言論、思潮敢于批評,及時糾正,同時又不能搞“家長制”、“一言堂”;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把學生當成課堂主體、合作伙伴,既要教學生,又要向學生學習。另外,師生可以一起打造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 “紅色網站”,構筑網上文化精品庫,開設網上文化課堂,開展網上文化活動等,以此凈化網絡輿情環(huán)境,使網絡輿情的導向能夠在科學理論的旗幟指引下,在互動交流、比較、篩選中由平面走向立體,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參考文獻:

[1]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2]馮皓,鄭欣峰,詹筱媛.發(fā)揮學生社團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2,(6):36.

[3]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79-82.

[5]劉燕,劉穎.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