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之所以稱之為一門藝術(shù),是因為課堂教學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學生可以像藝術(shù)家那樣進行創(chuàng)造。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追求高效率的優(yōu)化效果的時代,它對教育領(lǐng)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領(lǐng)域能多出人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使你的課堂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與誘人的魅力呢?

第一,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合理運用,能使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wù)。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shù)魅力,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表現(xiàn)手段多種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設(shè)計的語文課件要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逼真的音響,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趣。

例如我在講二年級的古詩《贈劉景文》時,低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詩意,更難以想象“一年好景”的畫面。為了讓學生理解“荷盡已無擎雨蓋”,我出示了兩幅荷葉圖,一幅是茂盛的荷葉,讓學生看到茂盛的荷葉可以舉起來像一把傘一樣用來擋雨;另一幅是枯萎的荷葉圖,它再也無法高高地舉起。這樣就形象生動的讓孩子們理解了這一句詩意,而且印象很深刻,牢牢地記住了“擎”就是“舉”的意思。

第二,教師應(yīng)該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語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說過:“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加強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給學生以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語言,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苯處熞颜n上得有感染力、說服力,必須下苦功學習語言,錘煉教學用語,講究語言藝術(shù)。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應(yīng)當講究課堂教學語言運用的技巧,語文教師尤應(yīng)如此。我認為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1.精煉簡潔。在新的課程理念中,我們將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引導(dǎo)者,這也就對教師課堂語言提出了相應(yīng)的要求:精煉簡潔。精煉簡潔,即要言不煩,一語中的。課堂上婆婆媽媽,不得要領(lǐng),是語文教師自身語言素養(yǎng)欠缺的表現(xiàn)。語言重復(fù),拖泥帶水,那些“對不對”、“是不是”、“嗯”、“啊”、“怎么樣”……既浪費了課堂有限的時間,又影響了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積極性。

2.形象生動。同樣的語文課,有的教師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學生學得索然寡味,如同嚼蠟;有的教師上得妙趣橫生,學生也學得主動積極、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教師語言平淡無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師的教學語言優(yōu)美生動,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教學語言獨具魅力,在語文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她認為:“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東西?!彼怯米约簝?yōu)美生動富有魅力的語言去“粘”住學生的。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聽得如癡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師以其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飽滿的激情,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產(chǎn)生“一人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3.情真意切。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能以情感人。要引導(dǎo)學生“披文以入情”,顯然離不開教師情真意切的教學語言。要感動學生,教師首要讓文章感動自己,這就需要教師在了解學生、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把握不同課文的思想感情。

4.充滿激勵。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將書本知識和教學用語融合成課堂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發(fā)揮其激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知識的功能。心理因素對于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生總是很重視教師的評價。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充滿自信,平等的話語讓學生敢于大膽發(fā)言,從而使學生個性飛揚,整節(jié)課氣氛活躍。

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雖產(chǎn)生于即興,但卻植根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理念。富于美感、富于趣味、靈活多變的語言風格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積累的,并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在日常教學中用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再配以教師的優(yōu)美語言,讓學生樂于學習,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