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漢語言之間的交流其實質(zhì)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語言的內(nèi)涵及表達也就必然不同。文章從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生活方式、認(rèn)知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角度入手,探討英漢交流過程中應(yīng)注意的文化差異,從而達到暢通交流的效果。

【關(guān)鍵詞】 文化差異 英漢交流

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習(xí)俗習(xí)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導(dǎo)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交流是兩種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涵的相互溝通理解從而達到互動的效果,是在接受語中尋找和原語信息盡可能接近的意義上和風(fēng)格上的對等。在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中如果不了解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相互之間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大的分歧甚至誤解。因此,語言的交流其實質(zhì)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比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努力消除文化障礙,實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通暢轉(zhuǎn)換。

歷史文化差異

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積淀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首先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魂寶,它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xiàn)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要對這些歷史典故進行恰當(dāng)?shù)姆g,就必須了解它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靈活翻譯,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體現(xiàn)和傳遞歷史典故的含義。例如漢語中的“鴻門宴”應(yīng)譯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國楚漢相爭時的歷史背景,直譯成Hongmen feast,就會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很確切地理解。其次與歷史典故類似的還有很多英漢諺語,其內(nèi)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從中折射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生活哲理,社會觀點和態(tài)度及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中西文化歷史背景了解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對這些諺語的翻譯。如英諺“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漢諺“說曹操,曹操就到”,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guān),在翻譯成中文時如不了解中國三國時的歷史背景,很難將該英諺翻譯到位。

生存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的差異

由于中國人主要在陸地生活,漢語中常見一些關(guān)于山川、四季、農(nóng)耕等方面的習(xí)語;英語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語中有大量有關(guān)航海的表達方式。例如: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中國人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勞動中常常用牛耕地,牛在生產(chǎn)勞動中成了人們的好幫手,因此對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中文中的“俯首甘為孺子?!?,在英文中則為work like a horse,因為他們早期用馬耕地。由于生活習(xí)慣的不同,漢語中產(chǎn)生了大量與“食”有關(guān)的表達方式,而這些在英語中比較罕見。例如“他搶了我的飯碗”,一般可翻譯成He's taken my job from me;或更生動一點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 ;“吃豆腐” dally with a woman或flir;“吃醋” be jealous等?!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英語中最常見的說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這與農(nóng)耕毫無關(guān)系。

宗教文化差異

不同的宗教信仰,決定了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也賦予了詞語的不同含義。英美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傳統(tǒng),認(rèn)為上帝可創(chuàng)造一切,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中國人長期信仰佛教、儒家學(xué)說。在中國人眼中“佛主”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guān)的詞語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再看下面實例: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譯為“老師一直在創(chuàng)造中,猶如泥土開始呼吸”是錯誤的,因為信基督教的人認(rèn)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而人是來自塵土,又歸于塵土。因此,英語中的creation 往往與“上帝”有關(guān),而dust 或clay 則常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

認(rèn)知思維方式差異

西方人處理事情直截了當(dāng),不拐彎抹角,常常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中國人更注重綜合考慮,力圖根治。表現(xiàn)在語言上,英語偏好用詞具體細膩,而漢語用詞概括模糊。例如“說”一詞,英語有“say, speak, tell, talk” 等,這些詞可以表達不同情況下“說”的意思。這樣使語言簡潔準(zhǔn)確,又富于變化,形象生動。而漢語往往趨于泛指,在“說”之前加副詞修飾,如語無倫次地說,低聲或大聲地說,嘟嘟嚷嚷地說,這些詞語若翻譯成英語,需要好好考慮該用什么英語短語表達,否則便不能很好地表達中文原文的語境及語氣。此外,漢語中有表示種類的偏旁部首,表示種類的詞語比英語的多。比如有了“木”則“凡木之屬皆屬木”,這樣很方便地就造出一大堆與木有關(guān)的字和詞。有了“樹”這一表示種類的字,也很方便地造出各種不同的與樹有關(guān)的叫法來,如松樹、李樹、樹干、樹枝等,在英文中只能分別取名為pine, plum, trunk,branch。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明確指出其中的差別,不然會出現(xiàn)原文與譯文互不對應(yīng)。

價值觀差異

1.中國人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關(guān)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如“聽天由命”(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順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而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英語民族卻對天文地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從而他們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意識。

2.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稱謂上。中國人重輩分尊卑,所以漢語中親屬稱謂特別復(fù)雜。首先是對父母以外的親屬的稱呼:英語中g(shù)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幾個詞分別表示親屬中的長輩、平輩和晚輩;而漢語中復(fù)雜的稱謂系統(tǒng)嚴(yán)格地劃分出家族中的長幼尊卑,把是否血緣、姻親以及姑、表、堂等各種關(guān)系用稱謂全部表達清楚。英語中人們直呼其名的現(xiàn)象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稱呼陌生男士用“Mr.”,已婚女士用“Mrs.”,未婚女士用“Miss”, 不了解婚否的女士用“Ms.”,只有對熟悉的人才會用“Uncle”或“Aunt”。

3.在個人與集體的觀念上,中國人重視“群己合一”,突出“群體”的人格,倡導(dǎo)集體主義,較輕視個體的人格,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nèi)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chǎn)生了“樹大招風(fēng)”,“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說法。而英美人則注重個人的人格,倡導(dǎo)個人主義。因此英語中有不少表現(xiàn)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的習(xí)語。如“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應(yīng)吹自己的號角);“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情感色彩的差異

英漢對基本顏色的分類差別不大。漢語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英語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種顏色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象征意義也不盡相同,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特別注意其中的差異。在英漢語言中,紅色red有時可以完全對應(yīng),有時卻大相徑庭。如:紅糖brown sugar,紅茶black tea等。green在英語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紅”,如:green with envy表示漢語中十分嫉妒的“眼紅”。由于美元的紙幣是綠色的,所以green在美國也指代“錢財、鈔票、有經(jīng)濟實力”等意義。黃色yellow在英漢語言中的引申含義差別較大。在英語中yellow表示“膽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膽小鬼。漢語中黃色象征低級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藍色在漢語中引申意義較少,而在英語中blue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顏色詞。英語的blue常用來喻指人的“情緒低落”、“心情沮喪”。白色white在英漢語言中都有純潔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義上的不同。如:漢民族文化中,白色與葬事相聯(lián)系,如“紅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語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純潔??傊?,大自然的色彩是豐富斑斕的,英漢顏色詞的詞義有時相當(dāng),有時相左。我們在翻譯時應(yīng)該仔細推敲,謹(jǐn)慎處理。

結(jié)束語

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處的文化當(dāng)中,不同語言的交流,其實質(zhì)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這種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交叉、碰撞與沖突,要想恰當(dāng)?shù)靥幚聿⒒膺@種碰撞與沖突,就必須增強文化意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通過以上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并探討其對中英文相互交流的影響,我們不難看出“語言交流”的的確確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進行交流,即“九分文化,一分語言”。認(rèn)識語言的本質(zhì),把握其中的客觀規(guī)律,熟悉文化異同,才能通暢交流。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2]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下的翻譯研究[J].外語與翻譯,1998(2).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4]孟冒倩.漢語習(xí)語的英譯處理[J].現(xiàn)代語言,2009(5):112-114.

[5]魏萍,鄒斌.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翻譯策略的影響[J].科技信息,2009(10):27.

[6]顧楠,李君.淺析漢英成語中的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J].科技信息,2009(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