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題研究已成為校園內(nèi)的普遍現(xiàn)象,教師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zhuǎn)變已成為共識。但真正做起來,各種問題相繼而來,使課題研究難以落到實處。如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讓課題研究在校園生根發(fā)芽?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點

通常的研究性工作都是由教育專家來做,他們有高深的理論支撐,這一點讓一線的教師望塵莫及。日常教學中,教師們真正有一點感悟時,又覺得自己達不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使教師對課題產(chǎn)生了畏懼。所以加強學習,迅速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是提高課題研究的當務之急。提高理論水平,僅靠讀書不行,僅靠實踐也不行,只有把讀書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把每一篇學習筆記都寫成有感而發(fā)的心得體會,力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平時堅持去做,效果很好。很多論文的素材和實例,都來自日常的教學反思,聽課實錄和學習資料。不必再冥思苦想,而是信手拈來。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和探索,才能成為課題研究的肥沃土壤。

二、課題研究要與日常教學相結(jié)合

一提到課題研究我們往往感覺到無從下手,要么把課題研究想得過深,要么把課題選得過大,超出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實際對于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我們看來很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往往蘊藏著很多值得研究的小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認識課題研究,就不難消除大家對課題研究的畏難情緒,也指明了選題的方向,課題研究要立足于學校實際,立足于日常教學,選題要小。課題應產(chǎn)生于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或管理中的棘手問題,應該從一個具體問題的側(cè)面來提出并立項實施。小課題研究起來很簡單,它的選題源于教師教學中最細小的問題,如新課的導入、課堂提問、作業(yè)設(shè)計、習慣的培養(yǎng)、例題選擇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見效快,可以是兩周,一個月,最多一個學期,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行,可以是教學案例、教育故事、課堂教學實錄、研究小報告、千字小論文等等。通過研究,讓教師自己體味到“眼前一亮”、“心頭一喜”的愉悅。這樣的課題實施起來不僅能得到更多教師的支持,而且能促進更多有經(jīng)驗的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去思考、改進。從而不會產(chǎn)生課題神圣不可攀的感覺,也不會以為課題只是少數(shù)教研人員的事。小課題很受老師們的歡迎,既能保證課題的順利開展,又能為促進日常教學打下基礎(chǔ)。

三、合理分工,找準課題研究的切入點

教師要合理分工,認真研讀教材,研究教學、研究學生,根據(jù)編者的意圖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設(shè)計課堂教學,對日常的教學進行多視角定位。各實驗老師根據(jù)分工不同,帶特定任務進課堂,目標單一,觀察得會更細,思考得更深。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將“問題就是課題,工作就是研究”的工作思想貫穿于備課、上課中,課題研究就會有突破,就會有成果。在明確研究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在備課、上課中大膽構(gòu)思,縝密計劃,將課題研究目標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實施,并將每節(jié)課的感悟、發(fā)現(xiàn)、得失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新等及時記錄下來,然后加以反思、總結(jié)、思考,這樣既為課題研究提供實踐依據(jù),又促使自己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也使的課題研究既能反映真實的課堂,也能促進日常教學。

四、課題組成員及時研究總結(jié)

每天的課堂,老師們能做到帶著問題進入,帶著思考走出,把點點滴滴的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并且及時進行研討總結(jié),我們的課題研究才會更真實、更豐滿,課題實驗才具有操作性、推廣性。只有把課題研究扎根在日常教學的土壤中,才能開花結(jié)果,才能茁壯成長。

五、讓課題研究推動日常教學,提升課堂效率

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的。一方面,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來源于日常教學實踐;另一方面,課題研究對日常教學又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成果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日常教學問題,從而真正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又使課題成果得以應用與推廣。這樣既可以提高課題研究者的積極性,又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日常教學問題。

總之,課題研究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只有把教科研工作與日常教學緊密結(jié)合,才能使之成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有源之水定會充滿活力,有木之本定能繁茂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