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詩詞資源 豐富歷史教學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 顧 俊
發(fā)布時間:2013-06-04 16:41: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充分運用文學中的詩詞資源,一方面,利用詩詞,從文學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拓展思維空間;另一方面,對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具體說來,歷史教學中可在以下情況時結合使用詩詞資源。
一、突破教學難點時
歷史教學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這是一個難點問題,學生在評述時,往往會犯主觀武斷、以偏概全等問題,在教學中巧妙引用詩詞,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七年級歷史上冊《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一課中,如何正確看待王昭君的出塞就是教學中的難點,歷史上的昭君出塞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話題,不同時代的人都給予了評價,而這種評價又不盡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了與昭君出塞有關的兩首詩,一首是唐朝詩人戎昱的《詠史》“漢家青史上, 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钡诙资翘瞥娙藦堉偎氐摹锻跽丫贰跋啥鸾裣录?,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接著,在學生仔細閱讀的基礎上,請他們來判斷,這兩首詩都是對昭君出塞的事件作評價,觀點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不同之處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答案也很快出來了:這兩首詩表達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戎昱認為和親政策,是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張仲素認為,王昭君平定了漢匈邊界之間的紛爭,促進了和平,應當給以肯定。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該采信哪一種呢。接下來,我又出示了現(xiàn)代歷史學家翦伯贊的詩“漢武雄圖載史冊,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嘀無聲五十年。”我適時地指出這首詩非常明確地肯定了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因為它結束了漢匈之間多年的戰(zhàn)爭,有利于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而王昭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和親,促進了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這種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精神不僅應當肯定,更應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通過這三首詩,學生心中的疑團被打消,教學中的難點得以突破,學生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評價方法和技巧,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又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教育。
二、理解教材內容時
新課標指出:通過多種途徑感悟歷史,形成歷史表象,經過歸納、分析、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概念,進而認識歷史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這方面,詩歌能通過形象的描繪,構成鮮活的生活圖景,它可以使人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因而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更容易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學習《三國鼎立》這一課時,學生不清楚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戰(zhàn)火不斷、生產生活受到嚴重破壞的歷史,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我就引用了《十五從軍征》這首詩“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這首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老兵的悲慘遭遇,他的悲慘遭遇正是由于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所帶來的。小小的一首詩,在這里卻功不可沒,它幫助學生理解了當時的時代特征,更好地掌握了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
三、進行學業(yè)評價時
歷史課程教學,當然也繞不開評價這一話題。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歷史學業(yè)進行評價,是歷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激勵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是歷史學業(yè)評價的目標和方向。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幾年,在全國很多地方的中考試題中,已經十分重視詩詞資源,將它們納入到命題的背景材料中,利用它們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如2011年張家界市的中考歷史第38題,就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兩段詩詞作為材料,分別考查了長征、遵義會議、渡江戰(zhàn)役和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等基礎知識。再如2012年湖南省懷化市的中考歷史第7題中,引用了清末臺灣詩人丘逢甲《春愁》中的詩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笨疾榕c詩中的“往事”和“割臺灣”有關的條約。
總之,詩詞資源對我們歷史教學來說有著無限的利用空間和價值,在我們的教學中恰當?shù)赜煤盟?,那我們的教學必將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歷史課堂也必定會是一個高效的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