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閱讀更有實效
作者:陜西省洋縣黃金峽鎮(zhèn)中心小學 蘇小紅
發(fā)布時間:2013-08-23 14:35: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1版語文新課標第22頁關于閱讀有這樣一段描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边@句話再一次表明了,閱讀是學生學習的最基本的方法。語文課堂應該是以閱讀貫穿始終的,語文教師能否合理地組織閱讀活動,讓學生的閱讀取得實效,是判斷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能力、教學藝術水平高低的顯著標志。所以,怎樣才能夠讓閱讀更有實效就成為所有語文教師探索與實踐的主題。
要提高閱讀效率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一般來說,閱讀有精讀、默讀、瀏覽、朗讀幾種。精讀是指一字一句地讀,讓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關鍵的詞、字在大腦中得以思索,必要時還要停下來進行整合、思考。這種閱讀方法,有助于對文本的理解,常在初讀或重點片段閱讀時運用。默讀指不出聲地讀,俗稱作“看”,文字信息通過視覺的捕捉,直接傳輸給大腦,省去了出聲讀的環(huán)節(jié),因而,閱讀速度大幅度提升,可以在短時間里完成大量的閱讀任務。瀏覽則是粗略地看、一目十行地看,眼睛飛快地在字里行間掃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帶著特定目的閱讀時,常用這種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朗讀也是常用的閱讀方式。教師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并教育他們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方式的閱讀。
其次是利用閱讀期待,讓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語文課上的閱讀必須做到有目的地讀,機械地重復,即使很多遍,其收效也是有限的。所以,每一次閱讀,教師都應根據需要,有步驟地提出閱讀的要求及任務,再展開閱讀。
在閱讀中概括。在學生初讀文章時,提示他們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讀完之后,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講出來。具體來說,閱讀完一些敘事性文章如《狼牙山五壯士》、《地震中的父與子》、《窮人》時,要能引導他們說出文章的敘述順序,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閱讀說明性文章如《鯨》、《新型玻璃》、《假如沒有灰塵》時,要能清楚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的,寫出了哪些特點。
在閱讀中體會。我常常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中“眾星拱月”一詞時,使他們通過詞語所在段落的閱讀明白,三個大園為“月”,許多小園為“星”,許多小園分布在大園周圍即為“眾星拱月”之態(tài)。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離不開閱讀體會。在閱讀《詹天佑》時,讓他們邊讀邊體會為什么說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在閱讀《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讓他們體會,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在教學《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通過嘎羧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嘎羧來到打洛江畔那感人的行為,以及他為自己挖掘墳墓的段落的閱讀,體會到嘎羧的善良、忠誠和作為英雄即將垂暮的情懷。在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通過對描寫王熙鳳服飾的段落的閱讀,體會到一個美麗而又不能脫俗的貴婦人形象。通過對她在賈母面前的言談舉止的閱讀,體會她的精明奉承,從而明白她在賈府得寵的原因。
文章在表達方面的特點、方式需要體會。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通過對“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的閱讀體會“我”觀察得仔細,描寫的生動。在教學《落花生》時,通過對“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的閱讀,體會花生的好處折射出做人的道理,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體會。作家的感情往往在字里行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教學時,引導他們閱讀相關段落,并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教學《草原》時,抓住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閱讀體會,感受到老舍對草原的留戀之情和蒙古族與漢族之間深深的民族感情。
在閱讀中想象。作家們經常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生動的場面或優(yōu)美的意境,有時候,寥寥幾筆就能帶給人無限遐想。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時,要引導他們邊讀邊在腦中再現(xiàn)。在閱讀魯迅經典作品“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一段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放飛思緒,隨閱讀去到那海邊一望無際的瓜地,去看看那個項戴銀圈的機敏可愛的小閏土。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結合文本的特點,根據教學的目的,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目的地閱讀,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才能讓閱讀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