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美麗心靈 排解高考之殤
發(fā)布時間:2013-08-27 18:40: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考在中國無疑是一件大事。高考成績一出,各類新聞媒體都紛紛報道著與這場考試相關的內(nèi)容,高考志愿填報、高考形勢分析、高考狀元心得……最近各省、各地區(qū)的報紙、電視一方面紛紛介紹起了高考勝利者們的學習經(jīng)驗甚至生活細節(jié),另一方面報道了令人痛心的高考失利學生的自殺事件。
6月9日,遼寧營口市大石橋復讀考生投河自殺, 6月22日,崇州復讀女生差本科線6分割腕服毒自盡,6月23日,內(nèi)江男生差4分上本科線 短信留遺言跳樓亡。關于高考后考生因無法承受考試失敗而自殺身亡的報道讓人觸目驚心。一場不過三天的考試,竟然能夠給這些年輕的孩子如此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釀成自殺的慘劇,到底是誰的責任?高考真的是通往成功彼岸最便捷甚至獨一無二的橋梁嗎?高考真的如此重要,甚至高于生命嗎?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匆匆凋謝,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如此脆弱?我們是不是應該對此作出反思?
觀點一:避免學生自殺 更應重視生命教育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考試是評價學生最方便、有效的手段,雖然我們喊了很多年的素質(zhì)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考成績依然是決定考生命運的最重要因素。只要我們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高考這一“指揮棒”下,不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學校,都不得不受到考試成績高低的直接影響。每年的中考、高考成績,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命運,也關系到教師的評比、收入,學校的升學率……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老師也布置了越來越繁重的作業(yè)。過多的作業(yè)、懲罰措施在老師看來或許是負責的表現(xiàn),其實卻給孩子留下不堪承受的心理負擔。
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學校、老師、家長忽視了對學生的疏導,使得學生普遍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不動選擇輕生、自殺。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長的寵愛,生活順風順水,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少遭遇挫折,也缺乏面對困難的經(jīng)驗。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一個自我認同的階段,最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安全感與周圍人的認可,一個負面評價就有可能將其打入“地獄”。在缺乏足夠的心理輔導下,遇到困難很容易走極端,甚至輕易地放棄生命。
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除了寄希望于教育體制改革,讓分數(shù)不再成為決定一切的唯一因素外,還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長應該認識到,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比取得一個優(yōu)異的分數(shù)更重要。而學校也應當意識到,貫徹素質(zhì)教育不僅是為青少年減負減壓,更需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意識,讓他們認識到,選擇自殺的行為是自私的,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難以擔負社會大任;同時,學校和家長都要教會孩子在挫折中體驗痛苦,逐漸增強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正視人生的風云變幻,勇敢面對逆境與厄運的挑戰(zhàn)。
觀點二:“后高考心理”須重視
有人說,這孩子太傻了。確實,高考并不是奮斗的終點,也未必能決定人生的方向,為此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實在不應該。但若將目光投向現(xiàn)實,如今的青少年因心理壓力過大而走上極端的例子其實并不少見。悲劇為何會一再發(fā)生?主要原因在于心理教育的缺位,擔負主要教育責任的學校和家庭難辭其咎。
在如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孩子都面臨著升學、考試等壓力。如果這些壓力不能得到正確緩解、釋放,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疾病,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但大部分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心理教育上存在著明顯的缺位。在學??磥恚铝τ谔岣邔W生的成績是教育的目的;在家長看來,孩子身體健康、成績優(yōu)異就算盡到了責任。為了孩子的成長,學校和家長應改變這種觀念,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讓其從小學會面對困難、解決問題、調(diào)整心態(tài),形成堅強樂觀的品質(zhì)。
對于高考考生,在特殊時期應給予特別注意,“后高考心理”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據(jù)心理專家分析,根據(jù)往年的經(jīng)驗,考生的心理危機發(fā)生率考后多于考前。造成上述考生自殺的原因正是“后高考心理”的一種,即因考試成績與預期有較大差距而造成的絕望心理。也有考生在緊張的高中生活結(jié)束后失去動力,變放松為放縱,如不分晝夜地上網(wǎng)、瘋玩、聚會甚至酗酒等。因此,在高考后的這段時間,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家長應時刻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若成績不理想要對其進行安慰、鼓勵,讓孩子重燃信心;對孩子的放縱行為應適當制止,引導其發(fā)展興趣愛好、采取健康的娛樂方式等,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觀點三:高考不是一場宣判
如花的生命,就這樣隨風飄逝,留下父母欲哭無淚。有專家點評說高考失利并非人生失利,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年輕的王倩又何嘗能體味這句話的含義?她家在農(nóng)村,父母辛苦供其讀書,就是為了出人頭地,本是復讀,卻無奈再度落榜,并無多少人生閱歷的孩子認為自己走到了絕路,無顏面對父老鄉(xiāng)親,就用極端方式了卻生命,實在令人扼腕。
我相信,如果在高考前,孩子們能領悟到高考不過是一次重要的考試,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或許落榜后也就不會如此失意。又如果在分數(shù)出來之后,有人能夠干預這些孩子的心理,鼓勵他們振作起來,走好下一步,或許悲劇也不會發(fā)生??上б呀?jīng)沒有如果,在高考還未開始前,我們的社會就如臨大敵;高考過程中,一有個風吹草動都引來全民關注;高考后,大家焦急地等待分數(shù),仿佛在等待一場宣判,最后結(jié)果出來,狀元博得無數(shù)喝彩和掌聲,而落榜者除了失望還是失望。不能不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太多地關心表面的成績,而很少深入孩子的內(nèi)心,只落下這些年紀輕輕的孩子獨自承受失意的煎熬。
此時此刻,比起高考狀元來,顯然還有更多失意的孩子需要大家的關心。他們也是祖國的未來,只不過在第一個重要的門檻前走得跌跌撞撞。但正如專家所說,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一生失利,如果能將失敗的挫折化作前行的動力,他們的人生也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在這次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孩子們,當然值得肯定,但人生的路同樣很長,還需保持清醒的頭腦走下去,我們的社會又能否為這些孩子們提供一個健康、成熟的心態(tài)和環(huán)境呢?
高考不是一場宣判,這句話不僅對考生說,也要對每一位成人說,嘆息孩子為何會如此沉重時,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就是給他們戴上枷鎖的那一分子。
觀點四:高考大門之外仍有美好風景
海倫·凱勒曾說過:“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必定為你打開了另一扇窗?!备呖蓟蛟S就是那扇門,也可能就是那扇窗,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生活本來就是一門平衡藝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只要努力,知識和能力從來不會拒絕堅韌不拔的勇士,沒有了高考與大學,也依然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定信仰和樂觀態(tài)度。
在某種意義上,高考確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但換個方向思考,高考也就是人生的一個轉(zhuǎn)角。走到轉(zhuǎn)角的盡頭,才能領悟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真諦。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大學肄業(yè),蘋果前總裁喬布斯中途退學,香港金融大鱷李嘉誠壓根兒沒上過大學,可誰敢輕視他們在自己領域的輝煌?馬云和俞敏洪都曾兩次落榜,但他們的人生一點也不遜色,阿里巴巴和新東方哪一個不是在行業(yè)中領航?因為他們把人生坎坷視為財富,靠不變的信念及不懈的努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也許,我們的教育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數(shù)學公式、物理現(xiàn)象,教會了孩子們歷史、英文、地理,教會了孩子們?nèi)绾稳タ荚?,但卻沒有用心教會他們?nèi)绾紊拼绾紊拼H情,如何鼓足面對挫折的勇氣。
因高考不如意選擇自殺,心理學將其定位為“沖動自殺”,其根源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社會各界對于高考的關注度過于集中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上,而忽視了心理干預。心理干預并不僅僅局限于鼓勵考生放松心情,而是要著重培養(yǎng)考生的抗壓能力。不可否認,心靈的涵養(yǎng),心理的培育,也是教育所必須擔當?shù)穆毷?,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是教育核心區(qū)的題中應有之義。
高考就是高考,與未來沒有必然聯(lián)系,真正決定命運的是高考后的心態(tài)與信念。無論成功與否,只要心態(tài)陽光健康,只要信念永恒,相信辛勤耕耘之后,孩子們的青春夢想依舊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依舊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依舊是千姿百態(tài),五彩斑斕。
觀點五:高考失利自殺是教育之殤
鮮活的生命為什么在分數(shù)面前不堪一擊?雖然有人覺得他們出身于貧困家庭,關心幫助不夠,其實正是我們當前社會惡性競爭下的苦果,必須反思教育產(chǎn)業(yè)化的深重罪孽。
我們現(xiàn)在只是一味地講優(yōu)勝劣汰,卻忽視人文關懷,特別是高考這樣的人生選擇中,往往是成功者受到極高的熱捧,而且失敗者卻受到冷落甚至歧視,怎么能不讓人心涼。加上平時學習的不得法、不努力,帶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懊悔。當下的教育被金錢所左右,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一些學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學生卻為了上學而欠下家人許多的感情和金錢,夢破滅之后自然就轉(zhuǎn)不過彎。加上我們現(xiàn)在把孩子嬌慣成小皇帝,任性無知,經(jīng)不起挫折,自然遇到這種打擊,又沒有人勸解和疏導的情況下,走上了不歸的輕生之路。成績決定一切,把教育當成搖錢樹,讓學生學得太辛苦??磥?,讓孩子們健康成長需要教育回歸過去的奉獻意識,育才意識,而不是現(xiàn)在的考試意識。不管是考出來的,還是選出來的,都不是最優(yōu)秀的,優(yōu)秀的人才需要脫穎而出。
最近聽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陳仲丹介紹的清朝三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他們?nèi)齻€都是文人出身,曾國藩歪打正著成了著名軍事家,左宗棠收復新疆功德千秋,李鴻章洋務運動也是開創(chuàng)改革先河。他們的成功既有社會大環(huán)境的機遇,更是自己的努力,因為他們起初都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在機遇到來時通過自己的膽識和智慧迅速成長的。其中曾國藩這樣的人物也有三次自殺未遂的經(jīng)歷,讓人不可思議。
當然,還有幾句話叫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一棵樹上吊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努力打牢人生的基礎,接受社會的洗禮,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機遇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的。想想當年未考上的曹雪芹寫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吳敬梓寫下《儒林外史》,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也是考不上的低智商,可以說人生的成功還在于自身的努力。有句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因此,希望高考失利的學生,要么復讀,要么實踐,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看看保安孟非、趙普都能成了著名主持人,這樣的經(jīng)歷人生不值得你們想一想嗎?與其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不如讓自己試一下闖一回,美好的未來就在不經(jīng)意的眼前。
觀點六:高考是成功橋梁還是生命枷鎖
有人將高考后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結(jié)于考試制度。誠然,陳舊的考試觀念所表現(xiàn)出的弊端日益凸顯,許多學校將考試作為目的,為追求升學率,輕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情商培養(yǎng),忽視學生人格發(fā)展,抑制學生個性張揚。說到高考,學生緊張、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學校緊張,甚至整個社會都呈現(xiàn)著緊張的狀態(tài)?!昂谏隆辈焕閷Ω呖甲钫鎸?,最貼切的比喻。但考試制度發(fā)展和沿襲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荚囍贫炔皇钦l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如何平順、快樂地度過高考,關鍵還需要學校、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真正轉(zhuǎn)變對高考的觀念。
首先,高考失利并不代表你是失敗者。如果非要將這場考試當作一場比賽,那自然有成敗之分。但是即便這是場比賽,在人生的旅途中,它也不過只是眾多比賽中的一次。何況,所謂比賽也不過是很多學校、老師、家長和考生自認為的概念。一場考試,在整個人生當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站點,走到此處,再從此處出發(fā)而已。
其次,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場考試中的強者。人的能力有很多種,考試能力強,只能算作能力的一種。也許你在考試這件事上確實比一些人略弱,但你一定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方面是無人能及的??忌X得自己能考重點本科,最后考試結(jié)果卻只能讀普通本科,為此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認為自己對不起父母,這是對自我認知的不準確??辞遄约旱哪芰Γl(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才是每個考生應該重視的事。
最后,高考不是通往成功的橋梁,更不是生活的全部。中國的學校和家長常常喜歡給學生傳輸“等你考上好大學就會有輕松的生活,就會獲得成功”的觀念,學生仿佛是追求美好生活,而滿懷“只要通過高考就好了,現(xiàn)在不管多累都值得”的憧憬,甘愿深陷高考的泥潭。其實,除過高考,人生還會遇到更多、更困難的事,往后的挫折,需要用更強大的力量去戰(zhàn)勝,而這些力量只能從生活中獲得,所以,考生更需要的其實是學會如何生活。不會生活的人,無論獲得怎樣的成功都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將考生從高考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讓其將考試只當作這個年紀生活的一部分,從貌似無趣的高三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樂趣,才是快樂度過“黑色六月”的法寶。(綜合)
相關鏈接:
挫折教育各國有招
英國
英國頂級女子學校
“失敗周”教育學生
英國家長們常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這句話掛在嘴邊。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長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讓他學會避免失敗的方法。
同時,學校教育也十分重視“接受失敗”的學習。據(jù)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英國牛津中學推出了一套極富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考試試題,校方坦言這份試題的難度遠超過中學生的解題能力,聲稱考生“不可能拿滿分”。據(jù)稱,此法是為了讓學生從小就擺脫完美主義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報道稱,英國牛津中學是國內(nèi)頂級的私立女子中學。校方設計這套數(shù)學測試題難度循序漸進,直到超過中學生的能力極限。校方負責人表示,該校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很優(yōu)秀,校方擔心因為自身完美而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會讓她們今后經(jīng)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學校表示,希望通過這種挫折教育法讓這些“完美小姐”從小認識到“完美是求知的敵人”。
今年年初,英國另一所頂級女子學校——倫敦溫布爾登中學推出了“失敗周”活動,邀請了很多成功人士出席?;顒又?,這些特邀嘉賓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人生當中的失敗經(jīng)歷,告訴學生們“偶爾失敗完全可以接受”,關鍵是如何正確面對失敗。
德國
有小學開設死亡課
模擬應對父母車禍
有人說教育孩子應該盡可能地展示一個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國的家長與老師們卻另辟蹊徑,讓孩子們直面人生和社會的陰暗面。
據(jù)報道,德國柏林的一所小學竟邀請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來課堂上講述人死時會發(fā)生的事情。講完后,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如何應對。該校老師稱,通過這樣的課程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于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復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像這樣的挫折模擬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國的學校中十分常見。
此外,學校還經(jīng)常組織青少年到法庭參觀,并旁聽審訊。此舉意在不刻意保持學生們心靈的“純潔”,不回避讓學生了解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這樣一來,學生們不會與社會隔離,也會對社會產(chǎn)生深入了解,以防一旦接觸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陰暗面也是教育改革的產(chǎn)物。20世紀90年代,德國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使教材內(nèi)容適應社會發(fā)展?,F(xiàn)在的多種課本中,不僅有“陽光”的內(nèi)容,還有涉及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課題,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xiàn)象。
四齡童獨自去購物
六齡童獨自走親戚
在日本,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自立與忍耐的教育,因為日本人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孩子經(jīng)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nèi)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zhì)。
在日本,人們經(jīng)??梢钥吹剑恍┖⒆釉跊]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安營扎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
在日本的電視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會有兩項這樣的比賽:一項是讓一個母親給4歲的孩子3000日元,讓孩子一個人進入商業(yè)街,去尋找和購買三樣指定的物品,并限時3分鐘返回。這對一個幼兒的智力、語言和勇氣是極大的挑戰(zhàn)。孩子不僅要記住母親要他采購的三樣東西,而且還要同各種商店店員及行人打交道。另一項是讓一個6歲的兒童自己去10公里外的一個親戚家,母親則化裝成一個陌生人看著這個孩子如何找路人指路,如何干渴難耐,如何疲憊不堪。悄悄跟隨的母親每每心疼得流下淚來,但決不會幫孩子一把。
日本家長把這些看作是一個經(jīng)受挫折的訓練,讓孩子接受挫折的經(jīng)歷,而這一件件小事實際上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