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困生學得輕松自如
作者:福建省福州市烏山小學儒江名城港灣分校 陳芝敏
發(fā)布時間:2013-09-17 17:56: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何謂“學困生”?顧名思義,指的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眾所周知,新課改下的學習必須是主動、探索的學習,但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學困生來說是很難適應的?!霸谛抡n程背景下如何在課堂上讓學困生也能積極主動參與各種語文活動以提高教學效率”成了教師日常交流的熱點,經(jīng)過實踐、反思、總結,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比較重要。
一、 注重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要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改變?yōu)榻躺侄躺?、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的簡單化教學傾向。要將這種教學置于特定或假設的情境中去,要注重課堂的導入,在閱讀的起始階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伊始,教師就神秘地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要帶同學們到北京西郊的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去參觀,學生一下子就興奮起來。接著,教師課件出示圓明園的殘垣斷壁,讓學生交流觀后感,想象中的“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與畫面中的“殘垣斷壁”形成鮮明對比,學生在失望、震驚之余不禁質疑:昔日的圓明園到底是怎樣的?圓明園究竟是如何被毀滅的?為什么會被毀滅?這些懸念喚起每個學生的閱讀欲望。
二、再現(xiàn)課文情境,提供自悟條件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注重于學生的自身感悟。由于受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學困生閱讀能力與想象力有限,對教材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他們,根據(jù)課文的難易程度,巧妙地利用語言文字、實驗操作、表演、課件展示等方式,為學困生創(chuàng)設自我感悟的條件與空間,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我通過多媒體演示,每個學生都很容易就理解了蒲公英娃娃是如何“乘著風”離開媽媽、豌豆媽媽又是怎樣借助“太陽曬”讓孩子們“蹦著跳著”離開的,但是對于蒼耳媽媽傳播種子的辦法有的學生很困惑。每次教學這一課,我總是讓學生帶來一個毛茸茸的玩具,每人分幾顆蒼耳,用手捏一捏,就明白什么是“帶刺的鎧甲”,用布絨玩具碰一碰蒼耳就知道它是怎樣“掛住動物的皮毛”而“走遍田野山洼”的,還可以自己試一試,體會蒼耳也會掛在人的衣物上“走遍田野山洼”。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示,加深感受,化難為易,更為學困生創(chuàng)設了感悟課文的捷徑,讓他們也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三、講究合作學習,增進智力互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也有利于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智力互補,更能減輕學困生面向全班發(fā)言的心理壓力,讓他們也能毫無保留地直抒見解或大膽質疑,再讓小組其他成員糾正或認同他的觀點,通過成員之間有效交流、歸納,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完成學習任務。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往往學得更輕松。
四、培養(yǎng)傾聽習慣,學會取長補短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它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讓每個有閱讀感悟能力的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更不要忘記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記得我在教學《畫風》一課,學生在整體感知內容后,出示課文第4自然段讓學生說說各自讀懂了什么?有的學生讀懂了趙小藝畫的是旗桿上的旗子在空中飄動,有的從“想了想”讀懂了趙小藝很會動腦筋,有的從“飄著”明白風很大,有的從“我能”兩個字看出趙小藝很自信。一句簡單的話卻有這么多意想不到的解讀,即使學困生什么也沒讀懂,如果他們能認真聽取每個同學的精彩發(fā)言,不也記住了每個同學的見解嗎?再輔之朗讀訓練,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出自己不同的體會,相信最后每個學生都將不同程度地得到發(fā)展。
五、提倡賞識激勵,樹立學習信心
學困生相對于其他學生來說,一般有兩種傾向:一種表現(xiàn)為自卑,另一種表現(xiàn)為我行我素。他們最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認同。因而教師要對他們給予特別關愛,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展示空間,不斷地給予賞識、激勵。課堂上要為學困生開辟展示自身潛能的平臺,為更好地挖掘他們的潛能提供良好的發(fā)展機會:多使用贊賞性的詞匯,肯定其點滴進步;要善于利用教學機智,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進行適度表揚,不斷使他們感受到成功和被尊重的愉快,從而樹立學習信心。
總之,教師應身系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以愛相對,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盡量為學困生設想,讓學困生也能學得輕松愉悅,就絕不會成為學習園地中的“一株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