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琪琪把幼兒園發(fā)給她的面包帶回了家。她興高采烈遞給她媽媽,卻被她媽媽一巴掌打落在地。面包放在書包里多臟啊,不能吃——一句嚴厲且不容商量的話語。此時的琪琪望著地上的面包,咧開嘴哭了起來。

母親節(jié),張蓓樂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拿起掃帚掃地。母親看見了說:“去做作業(yè),我來掃?!蹦赣H奪過掃把掃起來,只留下張蓓樂一個人站著。他想說“媽媽,我愛您”,但是才喊了媽媽,就被打斷了,“快去做作業(yè)!”孩子嘟囔著回到房間,而母親望著他嘆了一口氣。

這兩個事例,我們看到了母親對孩子的關(guān)心,也看到了孩子對母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但遺憾的是,兩個母親都沒有注意到孩子,只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以致錯過了增進母子感情的機會。

許多父母都像她們一樣,無私忘我地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yǎng)之中,但是由于他們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即便遇到孩子想表達愛,也會被忽略而使愛的通道變成了單行道——只看到父母的付出,卻看不到子女的付出。以至許多家長總抱怨寒心,“我把一切都給了他,他一點也不懂感恩。對我冷漠、叛逆,有時還會不耐煩地大嚷大叫。”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家長忽視了一點:教育子女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過程,如果只有家長付出,沒有子女回應(yīng),教育的天平必然失衡。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愛,才能夠收獲付出的喜悅,培養(yǎng)孩子的愛與責(zé)任。

“和孩子換個位置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高山;讓孩子當(dāng)大樹,孩子就能頂天立地!”換位思考是給孩子以表達愛的機會的前提。很多家長一味地要學(xué)習(xí)成績,上輔導(dǎo)班,進培訓(xùn)班,包辦了孩子除學(xué)習(xí)以外的一切事情。自己是盡心竭力了,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我們做的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們只有從孩子的內(nèi)心出發(fā),孩子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激你,他也才能有機會把自己的愛大聲地說出來。

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引導(dǎo)孩子表達愛,并對孩子的愛給予積極的回應(yīng),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愛是父母生活的力量。前文第二個例子中,張蓓樂的母親如果能夠陪著兒子掃地,讓兒子把心里話說出來,我想其結(jié)果一定是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為了使愛的心曲能夠形成共鳴,我們有時不妨貪婪一些,坦誠地告訴孩子你想要的“禮物”,給孩子一份期待,一份鼓勵,一份寬容,孩子付出的同時也會收獲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