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早期的強盜片、西部片逐步演化而來的警匪片不但受到導演的青睞和觀眾的追捧,也成為學者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樣本。自2005年美劇《越獄》走紅以來,美國每一年對外輸出的美劇時長高達30萬小時。警匪片成為美國經(jīng)濟、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輸出的重要載體。而在香港,警匪片的發(fā)展歷史也已近百年,作為類型片,其成熟度可與好萊塢一比。

可以這么認為,香港的警匪片是和香港電影史同步發(fā)展的——第一部香港電影《偷燒鴨》就是一部已經(jīng)有了警匪片雛形的作品。雖然只是簡單的抓小偷的故事,在敘事方式、影像表達、倫理深度上和今日定義的警匪片出入甚大,但在基本的元素使用上,確實可以歸入警匪片的范疇。此類影片的娛樂功能決定了它較為受歡迎,而香港一地政治上的無能為力,導致它成為一個經(jīng)濟利益主宰的世界,電影的娛樂性便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此后,各種警匪故事開始在香港影院中上映,良莠不齊,但也生生不息,時至今日,終于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之一。

然而在內地,因為歷史原因,主流價值觀和香港差異甚大,電影一直被賦予了某種教化功能,純?yōu)閵蕵范鴦?chuàng)作的電影少而又少。這不僅導致內地長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類型片,也阻礙了主流院線對其他地區(qū)和國家類型片的引進,尤其是涉及暴力槍戰(zhàn)犯罪這樣題材的影片。

2013年內地影院卻較為罕見地迎來了三部大規(guī)模制作的警匪片:杜琪峰導演的《毒戰(zhàn)》,陳木勝導演的《掃毒》,以及袁錦麟導演的《風暴》。這三部影片在香港本土大受好評,各自斬獲201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提名。內地影院對這三部影片的引進不僅預示著內地電影市場對香港警匪片放開了懷抱,也說明香港警匪片自身也在不斷尋求突破,找尋提升這一類型影片的方法。使得警匪片在保持傳統(tǒng)娛樂功能的基礎上,挖掘自身深處的東西。

而對內地觀眾,香港警匪片的意義絕不止于此,雖然官方放映渠道對香港警匪片持有保留態(tài)度。但八九十年代盛行一時的錄像廳,讓內地的年輕人早早就接觸到經(jīng)典香港警匪片。數(shù)十年來回味無窮。一部《英雄本色》俘獲了無數(shù)影迷和星迷的心。情懷一詞自此和香港警匪片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各種評論話語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詞匯,同時也是用來形容此類影片的核心詞匯。雖然,它的具體含義非一言可以蔽之。

當然,內地院線對這三部香港警匪片的引進,絕不僅僅說明電影市場本身的變化。它也代表著兩地多方面合作的進一步加強。自《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jīng)貿關系的安排》的協(xié)議簽訂以來,香港電影創(chuàng)作者、投資人與內地影人在良性政策機制的推動下,大幅度地進行影視產(chǎn)業(yè)的全方位合作。相比前幾年,少量的香港演藝人士進入內地發(fā)展,這幾年來,內地的觀眾已經(jīng)很習慣兩地一家的感覺,大陸為香港演藝人士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成為他們拓展演藝事業(yè)的首選之地。他們的到來同時也豐富了內地的演藝市場,帶來某些新鮮的氣質,為影視產(chǎn)品增加了更多獨特的魅力。在市場的活躍和個人水準的提升這兩方面都形成雙贏局面。

當然,在內地發(fā)展的香港演藝人都或多或少的面臨一些問題,他們需要一段甚至是比較長的時間來化解。比如與新創(chuàng)作語境的融合問題,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雖然全球化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大家表面上可以無障礙溝通,但是主流話語依然有巨大差異。而小到具體的工作流程,香港演藝圈的工作方式和內地也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個互相適應的問題,但對于來自香港的他們顯然要求更高。其二是對新市場把控的不確定性。同是警匪片,在兩地放映效果就有明顯差異。就算單純以市場論市場,受眾審美也在有差別的體系之中。而在外化的視效這一角度看,警匪片發(fā)展到如今,已成為高危類型片的代表,各種火爆場面不厭其煩地上演,仿佛觀眾看警匪片就是為了尋求刺激?!讹L暴》一片中幾乎將整個中環(huán)掀翻的爆炸鏡頭成為影片的主要賣點,里面人性的復雜仿佛是次要的,也或者是在其他更深層次的地方難以尋求突破。數(shù)年前,杜琪峰以《黑社會》一片試圖為警匪片及黑幫片尋求出路,未達到預期效果,使得這條路的探索沒有被更深入地進行下去。但這并不代表著香港警匪片只追求視覺效果,事實上,多少年來,無數(shù)的香港演藝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尋找和表達電影的精神內核。就好比《風暴》炫目的爆炸之后,我們依然記得的是人物的命運,是在爆炸中頑強地尋求一線生機的人,我們甚至會想一想,為什么,他們會做這樣的選擇?只是有的時候,這一切被掩蓋在驚心動魄的特技之中。

素來以娛樂外表出現(xiàn)的香港警匪片在純熟的商業(yè)模式運作之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社會的責任感,傳統(tǒng)道德標準下的敘述貫穿始終。當然,因為商業(yè)化的需求,香港警匪片一直有美化所謂的反面分子的傾向,確實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這也是這一類影片一直被詬病的原因。但從影片的技術角度而言,這只是人物塑造的問題,人從來都不能以單純的好壞來判斷。不過,追蹤這三十年來香港警匪片的發(fā)展脈絡,會發(fā)現(xiàn)那些過于浪漫的情感追求的現(xiàn)象在慢慢淡化,取而代之以更為寫實更為殘酷的描述。事實上,就算在內地,某些膾炙人口的警匪片也呈現(xiàn)出人物多面化的傾向,兩地影片在人性恒久這一點上微妙地融合了。而未來,相信可以看到更多的香港警匪片出現(xiàn)在內地影院中,當然,我們更希望這些影片越來越好,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