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前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我們都不難看出,素質、特色、創(chuàng)新、公平、質量,這幾個關鍵詞是當今乃至未來基礎教育發(fā)展必須遵循和體現(xiàn)的核心概念。對新形勢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可見,實現(xiàn)基礎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特色發(fā)展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遵循。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集中體現(xiàn)著學校的價值追求、精神傳承、辦學理念和行為風尚,是學校校風、學風、教風和管理作風的集中體現(xiàn),是彰顯學校特色的重要載體。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以其鮮明的導向引導、內在的力量凝聚和獨特的氛圍影響,對培養(yǎng)學生勤奮進取的精神,增強自我教育的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規(guī)范學生的自身行為,促進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只有把加強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才能用文化引領價值,塑造精神,積淀內涵,培育特色,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一)以文化建設為主導,不斷增強學生教育的文化內涵

1.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度文化是指在學校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有形的”與“無形的”規(guī)章制度的結合與統(tǒng)一。“無形的”規(guī)章制度指的是廣大師生思想觀念上的、道德認識水平上的、價值觀念上的共同行為準則。這種無形的行為準則是廣大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自覺的規(guī)范要求,是通過輿論導向來約束、規(guī)范、引導大家行為的。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但制度面對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有感情的人。為此,要關注制度背后的倫理,制度的制定要有靈魂,不是用制度控制人,而是為了解放人,為了讓師生獲得更多的自由、尊重和快樂。因此,我們應根據學校發(fā)展需要不斷修訂、完善學校管理的相關制度,注重發(fā)揮制度的導向作用,逐步將學生的“行為禁止”改為“行為引導”,并告訴學生為什么這樣做、如何做得更好;在執(zhí)行學校制度、關注學生行為規(guī)范和約束效果的同時,更多體現(xiàn)出“人本化”教育,特別是在學生發(fā)生違紀行為時,要求老師避免功利化教育,讓學生懂得遵章守紀是其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從而將學校規(guī)章制度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強學生激勵文化建設?!凹睢笔且粋€心理學術語,是指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學校的激勵文化以培養(yǎng)師生積極心態(tài),激發(fā)師生內在動因為核心。激勵文化是鼓舞、熏陶和激勵學生的不竭動力,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胸無大志,“被教育”、“被發(fā)展”等問題嚴重。為激勵學生,我校改變了過去“被動”評選的方式,在學生評優(yōu)、“一班一品”工程、學生外出社會實踐、校園文明監(jiān)督崗、《朝暉論壇》、校會及學校大型活動承辦方面,采取班級或個人自主申報、年級聯(lián)評推薦、學生處審批實施等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同時學校通過校報、校園網絡和LED大屏幕等媒介,對學生中的“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先進班級”、“西中之星”、“星級宿舍”、“優(yōu)秀舍長、層長、樓長”進行宣傳表彰,促進校風、班風、學風的進一步發(fā)展。

3.加強學生行為指導文化建設。學生管理文化的重要內涵是“管”和“引”并舉,要以“引”為主,以“管”為輔。要以“文”化人,以“引”為先。例如:我校經過認真調查、反思和研究,啟動了“加大學生行為指導力度,逐步將學生管理由‘管’向‘引’轉移的工程”。為此,學校以有效指導學生為出發(fā)點,下大力氣編印了“學生行為指導”系列手冊,包括:《新生入學手冊》、《學生基礎文明指導手冊》、《學生安全指導手冊》、《學生心理調適指導手冊》、《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等,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學生行為指導文化。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老做法,教育實效性大大增強。

4.加強校園禮儀文化建設。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倍Y儀文化,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打打招呼,行個禮,鞠個躬,相互問候一下,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那是一個生命體對另一個生命體的敬重。為有效烘托校園文明禮儀氣氛,增強學生崇尚文明,禮貌先行,學校啟動了文明禮儀志愿隊在校門口迎送師生的活動。同學們熱情的迎送,親切的問好,一方面給師生們帶來快樂和自豪,一方面在校園中形成了一股禮貌之風,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同時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禮儀規(guī)范,例如:課堂禮儀、課間禮儀、用餐禮儀、如廁禮儀、著裝禮儀、同學交往禮儀等,并且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5.加強師德文化建設。習總書記在2013年教師節(jié)時對教師的作用作了這樣的評價: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學校辦學理念最直接的實踐者,校園精神與文化內涵最持續(xù)的體現(xiàn)者,教育創(chuàng)新改革舉措最關鍵的執(zhí)行者,學生成長歷程中最親密的陪伴者。教師是教育的關鍵,一流的學校需要一流的教師,學校的進步首先是教師的進步,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學校發(fā)展最重要的資源,決定著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學習生活、文化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狀態(tài)、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師工作文化是對學生文化熏陶和感染中直接度最高、效力最強的校園文化。所以,我們學校要求教師在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都要“眼中有人”,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放在心中。學校特別強調“全員育人”,不僅強調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教育和管理策略,而且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包括教輔、行政、后勤人員以及食堂、保衛(wèi)、清潔工作人員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行舉止,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學校通過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師德標兵、星級班主任、優(yōu)秀黨員、服務標兵評選等活動,倡導教師用愛和責任鑄就師德之魂,用智慧點燃學生的心靈火把,用言傳身教護航學生成長,用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爭做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楷模。

(二)努力營造校園教育氛圍,用特色教育環(huán)境滋養(yǎng)學生心靈

1.強化校園人文環(huán)境建設。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活動。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如詩如畫的校園風光,恢宏大氣的校園建筑,整齊干凈的校園道路,笑語花香的校園景致,美觀科學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設施,讓每一個旗桿、每一面墻壁能說話,讓每一條道路、每一株花草能育人。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不僅給學生帶來美的感染和熏陶,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愛校愛國的情愫。為此,我校在校園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設了學校文化綜合展廳,讓學生感受學校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精神;矗立了藝術雕塑和名人雕塑;操場繪制了體育精神文化墻;辦公樓和教學樓的文化墻;實施“校園裝點工程”;懸掛和定期更換燈桿旗語;規(guī)范學生教室環(huán)境布置,形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教室人文環(huán)境。這些舉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處處都能感受到良好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

2.強化校園文化氛圍建設。西方有句諺語:要讓地里不長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地里種滿莊稼。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就應充分發(fā)揮宣傳櫥窗、校園廣播、電視、網絡和報刊等宣傳載體在校園文化輿論氛圍建設中的主陣地作用。例如:我校組建學生主持人和記者隊伍,并配備了專業(yè)技術人員給學生作指導,每天都開播《多彩校園》、《關注》、《西中視點》等校園電視、廣播欄目;西中網站和LED大屏幕不斷更新、報道校園各方動態(tài),開展主題教育、宣傳名師風采、西中之星,進行著名大學展播;《西中報》開辟了校園新聞、時事評論、心理健康專欄、班級文化展示、寄宿生活專欄等。通過學生自己錄制、播報校園新聞以及自主編印的校園刊物,在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同時,很好地營造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輿論氛圍。

3.建設輕松、活潑、快樂的校園生活氛圍。如今學生學習任務重,壓力大,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不僅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且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對學生學習激勵、有效學習、提升學業(yè)成績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針對現(xiàn)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誠信意識、法制意識、安全意識淡??;理想信念淡漠;責任感淡化;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學校要以傳統(tǒng)文化、形勢政策、基本國情為統(tǒng)領,經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信心和信念,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我校每學期都會開展走進大自然活動,開展生態(tài)文明教育,開展創(chuàng)建“綠色校園”和“節(jié)約型校園”等活動,在學生中倡導勤儉節(jié)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同時,學校還精心策劃“開學典禮”、“18歲成人儀式”和“畢業(yè)典禮”等儀式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激勵學生奮發(fā)進取積極向上。

通過開展“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創(chuàng)作大賽”、“合唱比賽”、“演講比賽”、“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心理漫畫展”、“校園歌手大賽”、“課本情景劇比賽”等活動,積極為學生展示自我搭建良好的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創(chuàng)新模式,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亮點

1.力促德育校本課程建設。德育校本課程是對針對本校學生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體系,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實用性的特點,在學校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我校開發(fā)了《入學教育課程》、《校史教育課程》、《青年黨校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心理調適課程》、《軍訓課程》等德育課程。在此基礎上,還設置了《女子課堂》、《男生課堂》,針對青春期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生理、交友、與人相處、接人待物等成長方面的困惑,沒有說教,不講大話空話,充滿人文關懷,受到學生廣泛歡迎。我們推進由“文景講堂”、“朝暉論壇”、“鳳城講堂”、“法制大講堂”、“家教論壇”等五大講堂組成的《西中文化大講堂》,使之成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品位高雅、充滿精神感召力的西中文化品牌。經常性的文化大講堂活動,營造出了一種民主、兼容、開放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新品質。

2.激勵班級特色文化建設。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已成為學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標。班級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境,班級文化是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源泉。班級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美好局面。為創(chuàng)建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進一步發(fā)揮班級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們實施了“一班一品”工程和“優(yōu)秀特色示范班級”的評選。各班自主申報學習、衛(wèi)生、紀律、行為規(guī)范、寄宿生活等各方面的示范班級品牌,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了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積極作用,促進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形成,效果顯著。

3.全面搭建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平臺。學??梢酝ㄟ^學生主持班會校會、校園媒體評說校園現(xiàn)象、建立校園文明監(jiān)督崗、成立“學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員會”、“學生食堂自主管理委員會”、“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小組”等方式,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搭建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

4.培養(yǎng)“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中國人歷來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這是一種利人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是一種本著協(xié)助他人改善社會的宗旨,不求私利與報酬的社會理念。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學校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例如:我校實行了青年志愿者注冊制,成立了西安中學青年志愿者“雷鋒團”、“雷鋒營”,認真策劃組織“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啟動儀式,組織學生走進兒童村、福利院、敬老院、社區(qū)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活動后通過召開班會、撰寫心得等方式深化活動主題,使之成為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的有效途徑。

(四)構建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體系

隨著學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教育形勢的變化,必須架構富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體系,這樣才能讓德育工作由“零打碎敲”變?yōu)椤皡f(xié)同作戰(zhàn)”,使德育工作不斷攀上新的臺階。例如:我校構建了德育工作的十個系列。包括校會體系、班會體系、“一月一體驗”體系、德育讀本體系、德育課程體系、心理健康活動體系、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家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網絡教育體系、學生自主管理體系,通過體系建設提升了德育的品位和實效。

以文鑄魂,以德樹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西安中學是陜西省教育廳唯一一所直屬中學,首批省級示范高中。學校在“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辦學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文化引領、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教育思路,把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當作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的主要著力點來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實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中國教育的明天我們理應竭盡全力、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