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學論分析備課
作者:甘肅省酒泉市一中 李曉梅
發(fā)布時間:2014-07-14 10:52: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采用何種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教學的關鍵,需要教師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這些都是建立在教師備好課的基礎上的。備課不僅僅是方法的準備,關鍵是進行教學論的分析,從理論上分析教學內容的實質。那么,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呢?
一、分析教材內容的知識目標
1.分析知識目標是否具有普遍性。
教師在分析教材內容前,要充分領會生物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考慮準備教的內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這一實驗,對探究實驗來說具有范例性和典型性。所以,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完成實驗操作過程,還要讓學生分析得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會舉一反三。
2.分析知識目標的個別要素以及個別要素間的關系。
分析所學內容有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有哪些聯(lián)系,有哪些邏輯關系。如“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一節(jié)中,要得出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首先要學習消化道、消化腺及各個器官的功能等知識點,然后才能得出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師只有這樣分析了,才能引導學生的學習遵循邏輯步驟,按一定程序進行,確保知識的有效過渡和銜接,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步驟。
3.分析知識目標的重點。
分析本節(jié)中哪些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識,分析如何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 如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內容時,不但要讓學生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的知識,還要重視學生學習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內容,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4.分析知識目標的難點。
分析什么因素可能造成學習知識的困難。例如”人體氣體交換”一節(jié)中,人體呼氣吸氣的原理是難點。教師在備課時,預先認識到這方面問題的存在,才能有意識采取措施,排除阻礙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干擾,突破難點,使學生學得輕松。
二、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1.分析能力目標。
分析有關內容或從這個問題中學生能獲得哪些知識、技能或技巧,對學生的能力方面有什么作用,從教學觀點上看它應當起什么作用。如“探究生命的器具”一節(jié),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因此,通過分析教師可以知道對教學內容要讓學生了解到何種程度,用什么方法強化和促進能力的形成,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上課。
2.分析情感目標。
分析所學知識中有哪些情感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這些情感因素。如“植物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一節(jié)中,有意培養(yǎng)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教師認識到了這些,在備課中就會想辦法采取措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積極的情感,習得正確的態(tài)度,受到價值觀的教育。
三、分析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
1.分析采用何種最“直觀”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的效率。
分析采用何種最“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其“發(fā)展臨近區(qū)”感覺對象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直觀形式,可以是實物的、模型的,也可以是語言描述;可以是教師講述,也可以是學生講述。這樣就采用了活的教學手段,達到了活的教學效果。
2.分析怎樣的直觀,可以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分析通過什么樣的直觀,幫助學生盡可能獨立地回答針對事實本質提出的問題。教師通過這樣的分析,就可以作好準備,確定用什么實物使學生進行怎樣的觀察、實驗,講述什么樣的典型事例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范例。例如通過對比、觀察家蠶與蝗蟲的直觀過程,學生就能獨立得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不同。利用肺的模型這一直觀教具演示呼氣和吸氣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得出呼氣和吸氣的原理。
3.分析設置怎樣的作業(yè)能促進目標達成。
作業(yè)的設置是生物教學過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分析設置何種形式的練習可以促進目標的應用與鞏固,可以避免作業(yè)或練習流于形式、片面地要求學生進行機械操作。同時注意精心篩選練習,進行練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教師只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教學論分析,才能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才能有準備地組織教學,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