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信息化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也日益國際化,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需求正在推動教育的變革,而這種變革也體現(xiàn)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生越來越多的接觸到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有的學生已隨家長到國外旅游,他們視野已經(jīng)關注到外面的世界,學生視野的國際化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利用品社課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一、建立“瞭望窗”,豐富學生學習資料

《品德與社會》的國際話題教學內(nèi)容零散,知識容量少,不利于學生擴大視野。教師想要上好這類課程,搜集大量的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在品社課教學實踐中,我發(fā)覺一部分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常常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課外書籍了解。于是,我想能不能讓學生也參與到資料的搜集呢?我組織了一個課外興趣小組,在教室的一角建立了“瞭望窗”。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的要求,每講到了新的一章,就先確定搜集的目標和范圍,然后組織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張貼在“瞭望窗”,讓學生去閱讀和交流。有這樣一群活躍的“國際問題小專家”,全班學生喜歡上國際課的興趣大大增加。

二、利用媒體教學,讓教學內(nèi)容“活”起來

新課程標準: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在內(nèi)容上既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于國際話題的教學,也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各種教學資源平臺,整合多媒體資源,讓原本無聲的文字教材變得豐富多彩。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8課“金字塔下留個影”。我們可以用課件來展示不同角度金字塔的立體外形,用聲音來解說金字塔的修建歷史和意義,通過視頻再現(xiàn)幾千年前埃及人如何將10噸的巨石從千里之外搬到金字塔的頂部,使課堂活靈活現(xiàn),生動有趣。

三、精心設計問題,在討論中開拓學生視野

一節(jié)好的《品德與社會》課,離不開討論。討論的魅力在于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更好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在教學國際話題的內(nèi)容時,也需要給學生留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情的討論和辯論,讓他們幼稚的想法通過辯論逐漸成熟和豐滿起來,也通過辯論,從他人口中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在我們的比較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品社教學,學生關注程度只有10分鐘左右,以討論為主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持久性大幅提升。后來,隨著討論話題的深入,會激發(fā)越來越多學生的興趣,課堂也變得生機勃勃。因此,品社課也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大膽討論?!镀返潞蜕鐣防蠋煈摼脑O置問題,提高話題的引導能力,通過話題持久和深入的開展,把學生引入一個更廣闊、更神奇的未知世界中,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四、立足本位,注重道德價值觀的滲透

道德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品德課的靈魂。許多教師為了吸引學生,把品社課上成了故事課,甚至語文課,強調(diào)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道德價值觀的滲透。國際視野的課程也需要國際多元價值觀的認識和培養(yǎng),做到與教學內(nèi)容相互滲透,無縫對接。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我們互通有無”中,有一個話題是“走向世界的中國大蒜”,介紹了我國大蒜走向美國的過程,讀了后學生們都覺得很興奮。通過模型,我還詳細介紹了我國鋼鐵、電力等指標的占有量,學生都深刻地領會到祖國確實強大了。但是,正當同學們熱議時,我卻給他們潑了冷水,我談到中國商品質(zhì)量的低下和中國游客的不文明現(xiàn)象。于是,我講到了誠信,“誠信是立身之本”,講到了尊重、和平共處和契約精神,講到了國家的形象需要我們共同維護,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小播下誠信、文明的種子。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講完后,教室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教學《品德與社會》課既是一門道德價值觀的塑形課,也是推開國門,走向世界的啟智課,教師要深入挖掘品社課的內(nèi)涵,讓品社課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健康成長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