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交流”,這是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做出的最終闡釋。然而,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隨意性很大,有時非常盲目,配合的聽說與讀寫訓練也被遺棄。為了趕進度,經(jīng)常都是教師的范讀,加上個別學生的提問,用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代替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學生的主體性被無視,詞匯、朗讀、思維能力等訓練完全落空。針對這些現(xiàn)象,我從如下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

一、閱讀是興趣的踐行

在小學校園里,我們可以見到很多學生抱著故事書讀得津津有味。而我們的教材是文章,不是故事書,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放大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提升文章的情感渲染。這樣學生才能在興趣的推動下持續(xù)讀下去,對文章情感也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如在教學《鄭和下西洋》一課時,我們可以把文章與學生喜歡的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提升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興趣。對文中所涉及到的事件、物件,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旅游中的所見所聞;對文章中所涉及的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我們可以聯(lián)系學生旅游之后的收獲,讓他們通過對文章的深入閱讀,來談談各自的體會。

二、整合再加工,提升閱讀效率

整合與再加工,不是簡單的目標重新串聯(lián)或者內(nèi)容歸類疊加,而是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能力三者進行有效結合,提升三者之間的兼容性,最大化地釋放三者之間的結合能量。

在教學一篇課文之前,首先需要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認知目標進行重新整合,把教學目標的情感+認知,通過優(yōu)化尋求發(fā)酵點,確立最佳結合方式與順序,變式成為情感與認知的交融。其次,對文章的字詞句段等信息,重新創(chuàng)建理順,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觸摸文章的內(nèi)涵與思想,與文字和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交流,為后面的感悟文章打下基礎。最后,教師需要理順年級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之間的關系,使目標有重點、有層次、有先后、有遞進地滲透到課文與課文、課文與單元、單元與單元之中去,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能一開始就要求他們對文章有多么深刻的感悟,俗話說“一口吃不了個胖子”,就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在初期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選擇的閱讀內(nèi)容應該從淺入深、由易至難,從學生該階段的心理與年齡特征出發(fā),尊重每個學生的知識層次,由速讀了解、細讀體會、慢讀總結逐步過渡;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重點字詞句進行了解、體會、感悟,閱讀時多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例,從而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體會;對段落的概括、詞語的使用等,需要教師逐漸引導、慢慢培養(yǎng),啟發(fā)要及時準確;閱讀中注意詞語的用法、句式的結構,需要標注的進行標注,需要提煉摘錄的也要隨讀而記,對于閱讀中不太理解、沒有掌握的,標記后認真聽教師的解答,在隨后的閱讀交流環(huán)節(jié),與小組成員進行疑問解答交流。

四、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促進閱讀與感悟

在科技發(fā)展迅猛的今天,閱讀的方式也呈現(xiàn)出別樣于幾千年來的紙質讀本,手機、IPAD、電腦、錄音等等,各類讀本填充著我們的生活。尤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從聲音到圖像,從圖片到動畫,多樣的信息方式充實之后,我們的課堂有了聲,有了色,有了動感,有了情境。我們的閱讀也從紙張中文字的描述,變成了具體的音色,幻化成了如畫的風景,夾雜了離別、歡暢的影片情境。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當我把動畫場景播放出來,當音樂起伏跌宕之時,學生的眉頭、眼眶都表達出了共鳴的情感;當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傷心的事情回想于音樂之中時,許多學生的眼淚都停不下來。這時,我們不用過多的解釋這篇課文或是這首曲子想表達的情感,因為孩子都已明白了。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基礎,不僅關系著這門功課的好壞,還關系著孩子學習其他科目知識的理解能力,更是學生一生的一種行為習慣養(yǎng)成。因此,我們教師應首先充實自身,研究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法,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放在首位,將閱讀教學扎實而深入地開展下去,做學生人生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