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注重 無用之教
作者:王開東
發(fā)布時間:2014-11-14 15:04: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諾貝爾獎晚宴致辭中,莫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苯逃彩侨绱?。
執(zhí)著于有用還是無用,不過是一種偏見,對人生沒有絲毫價值。
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的。在他有用,在我可能就無用;此時無用,彼時或許有大用。饑渴之人,有用的是一杯水;饑餓之人,有用的是一碗飯;傷心之人,一個無言的眼神和一個緊緊的擁抱,或許就是無價之寶。
莊子和惠施關于“無用”曾有過一次經(jīng)典辯論。
惠施對莊子說:“你所有的言論都是無用的?!?/p>
莊子說:“懂得無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談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黃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處嗎?”
惠施說:“無用。”
莊子說:“那么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p>
沒有無用之物,有用之物也就失去了依存之所。
某重點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有一天憤憤不平地對他的輔導員說,大學四年期間,我所學的東西,都是無用的。
輔導員只問了他一個問題?!叭绻麤]有這四年,你能否獨立完成一篇高質(zhì)量的本科畢業(yè)論文?”
學生啞口無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很多時候,看似無用的東西,但在你追求它的過程中,你所獲得的思維鍛煉,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甚至你所走過的彎路,你的絕望和痛苦,都成為我們?nèi)松谋匦拚n。
當下教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在乎那些無用的東西,以為給孩子無用之物是浪費孩子生命。殊不知恰恰是這些無用之物,滋養(yǎng)了孩子的心靈,豐富了孩子的生命,能夠給孩子的未來奠基。
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旁逸斜出!
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搖曳生姿!
也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懸念迭出!
我們卻妄圖設計好人生的每一步,精確無比。但設計好的路徑,就算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這樣一覽無余的人生,還有什么意思妮?
在成人看來,童年太幼稚了,是無用的。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把孩子的童年變成了壓縮餅干,一口就吞了,使得孩子五彩的童年變成無彩童年。當孩子穿梭于各種培訓班的時候,往往缺失了和父母家人的相處。要知道,所有的技能都是為人服務的,從小缺失了對親情的感受,未來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因為人性是一切的基礎。
看看現(xiàn)在的小孩子,小小年紀不知道捉迷藏,不知道過家家,不知道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紫紅的桑葚;沒有了百草園,孩子們就只有三味書屋,整天在興趣班、特長班和考級中穿梭,結果就是單調(diào)乏味。很多孩子就像小老頭一樣,一個個背著碩大的書包,暮氣沉沉,還沒真正入學,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上學恐懼癥,每天都做噩夢,生不如死。
學校學習期間,我們又按照考試的分值,人為地把一些課程分為主科、副科和無用科。比如體育、美術和藝術課,因為不計算在考試成績之中,就被劃分為無用的科目。無用的學科當然不受重視,常常被擠壓,被忽視,被取消,于是,除了考試,除了分數(shù),我們的孩子臉色蒼白,心靈貧瘠,有知識沒見識,有見識沒膽識,成了有文化的文盲。
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在我看來,有文化的文盲比無文化的文盲更加可怕,無文化的文盲,還有對知識的渴求,至少還有一個好身板。有文化的文盲,則永遠失去了對真理的興趣,一個個像豆芽菜一樣,病懨懨的!
西方學者早就指出:“自然界不跳躍。”意即自然界所形成的整體是完整而沒有空隙的,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是不可缺少的。這種連續(xù)性與整體性,就是“不跳躍”,亦即沒有任何東西是全然無用的。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不是蒸汽機的發(fā)明,也不是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而是從第一個人發(fā)現(xiàn)一朵花的美麗開始,花朵既不能充饑,也不能御寒;但人的靈魂第一次被它穿越,這是對實用主義的擺脫,是心甘情愿地對美低頭,這是人類智慧覺醒的第一步。
什么是教育?
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東西都忘掉之后,剩下來的才是教育。
學校教給你的東西,很多都是有用的。但唯有剔除這些有用的東西之后,在我們求索“有用”東西的過程中,我們的堅持、執(zhí)著、勇敢和愛……這些貌似無用的品質(zhì),乃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核心品格和關鍵能力。
美術和音樂,真的沒有用嗎?當一個人沉浸到藝術之中時,他的生命是完整的、和諧的、圓潤的,自然也會忘記現(xiàn)實的“有用”性,忘記社會上功利主義的不能承受之輕,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教育才真正發(fā)生。
愛因斯坦正是沉浸在小提琴的藝術氛圍中,才獲得了巨大的靈感和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偉大源泉。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小提琴就沒有偉大的愛因斯坦。物理學大師海森堡則認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統(tǒng)一的、科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美的境界,沒有“無用”的美,就沒有“有用”的真。
還有我們錢學森之問,我們?yōu)槭裁凑Q生不了大師?
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太浮躁,太功利了,我們目光短淺,直奔主題,我們坐不了冷板凳,忍受不了寂寞和孤獨的撕咬。
可是,上帝只寵愛沉浸在偉大真理中的人,而討厭沉浸在名利之中的人。
有人問邏輯學之父金岳霖,為什么喜歡枯燥的哲學。金老回答說,因為它好玩。
一切創(chuàng)造都因為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為它好玩,好玩是學習的生死密碼。
當我們的孩子覺得學習一點也不好玩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已經(jīng)死了,而且還永遠不可能還魂,不可能死灰復燃。因為無趣,不好玩是靈魂的死,無法醫(yī)治。
可是,我們覺得還不夠,除了有用之外,我們又增加了一條——有用的東西,還必須高效學習。所謂高效,就是機械化,快速吸納,當堂消化。連老黃牛都知道囫圇棗下去的東西,要吐出來反復咀嚼,才能獲得營養(yǎng)。我們卻不懂得,或許也不想管,繼續(xù)喪心病狂地填塞,管它春夏與秋冬。最后,我們所有的孩子都得了厭食癥,盡管吃得很多,但全都營養(yǎng)不良,形銷骨立。
很多年前,胡適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治學之弊:一是茍且求快,二是不重文科,三是只重技術。導致這三者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急于速成,只要結果,不要過程。而最終帶來的惡果,就是學界呈現(xiàn)兩大特點,:一是沒有自尊,沒有思想當然沒有自尊;二是沒有文明輸入的能力,因為技術只是文明之果,沒有栽培,哪能輸入?!?/p>
似乎是配合胡適的話,撒切爾夫人也說:“中國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因為中國在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內(nèi),也無法給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p>
無用之用乃是大用,這是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