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時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這也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的。情感陶冶該如何落實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呢?

一、加強教師自身的情感培養(yǎng)

于漪老師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道:“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贝_實,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時,心靈必定會受到感染,情感必定會激起波瀾,而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常會阻礙自身情感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調動起自己情感后,一定要通過言行和神態(tài)動作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熱的情感去融化學生平靜的心,從而對他們進行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的情感教育,同時要把對學生的關心、期待、鼓勵、諒解也物化為自己的教學語言及肢體語言,使學生原有的情感得到深化和強化,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例如,教學《最后一次講演》時,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進行一次慷慨激昂的現(xiàn)場演講,融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于教學中,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

人類的情感很豐富,好的文學作品總能讓人產生共鳴。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詞、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這些作品都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讀引發(fā)、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以情激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文本,發(fā)展情感。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激情作用,如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并配合適當?shù)捏w態(tài)語言,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三、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作品總是要誘發(fā)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的。否則,文學何以“言有盡而意未已”呢?聯(lián)想、想象的展開,往往伴隨著情感因素。確實,聯(lián)想以情感為動力,若無情感的推動,聯(lián)想、想象的翅膀便無法展開,更難以騰飛;同時,想象達到騰飛的境界,又會推動情感的發(fā)展,促進情感的深化,從而激發(fā)內心更強烈的情感。劉勰所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正是指出了情感的基礎。在情感陶冶的過程中,學生作為有意識的人,愿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積極主動地承受客體制約的同時,突破這些制約,并根據(jù)自身知識儲備,對作品中的空白處,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填補和連接,充分地領悟和理解作品中的豐富內容,深刻地體驗其內在情感。在教學《荔枝蜜》時,通過“蜜”字,要求學生分析字形結構,這立即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然后要求學生聯(lián)想“蜜”與什么有關系,于是學生由“蜜”想到蜂,想到蜜蜂采花釀蜜,進一步拓展聯(lián)想到勤勞的勞動人民。這樣,使學生迅速掌握了文章的結構線索,又迅速又準確地領悟了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四、創(chuàng)設教學的情境和氛圍

心理學認為:情境在激發(fā)人們某種感情中有特定的作用。作者描繪情境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增強藝術效果。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藝術效果,從需要出發(fā),依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只有讓學生入情入境,豐富體驗,才能讓他們走進作品中,與人物一起感受、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古詩詞中,言在意外,聯(lián)想與想象尤其重要。在《雨霖鈴》教學中,可以將東京城外汴河碼頭凄清的送別場景描述出來,也可先讀后唱,民樂伴奏,從而觸摸這首詞的感情命脈,可使學生的興奮度倍增,感情投入,充分進入角色。因為這些特殊的情境,形成情感輻射力,叩擊學生的心靈。“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碑攲W生懂得稱頌美好的事物、抨擊丑陋的東西、嘲諷可笑的對象、哀憫悲慘的命運時,實際上已經在這些情感的滲透中認識了世界,獲得了感知判斷生活的能力,達到了理想的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