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入手,談“和諧社會”在構建過程中的“同”與“不同”的辯證關系,以及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機理。

【關鍵詞】文化 和諧社會 和而不同

項 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的實證研究”(課題號:11JK0297)及西安工業(yè)大學2013年校長基金“青年亞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與引導機制研究”(XAGDXJJ1334)的階段性成果。

“和而不同”哲學命題的淵源

“和而不同”命題的提出和運用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治世方略經驗的理論總結?!秶Z·鄭語》記載,史伯在回答鄭桓公“周其弊乎”的發(fā)問時認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就是說它違背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規(guī)律。他把“和”(多種事物—“他”的相互作用)和“同”(單一事物的重復相加)對比,認為陰陽和而萬物生,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所生。又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景公問:“和與同異乎?”晏嬰說:“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标套右浴白鲲垺睘槔齺韽娬{君在處理政務上的原則是“否可相濟”(和)??鬃釉诖岁P系上提煉出“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在《論語·子路》篇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奔词钦f,作為君子來講會汲取別人的有益的思想,糾正其錯誤的意見,得出正確的結論而決不盲從,這叫“和而不同”;至于小人卻只會隨聲附和,從不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 ,這叫“同而不和”。顯然,孔子把對“和”與“同”的不同取舍作為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表現(xiàn)了重和去同的價值取向。把這種“重和去同”的思想用于治世方略的思想家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秦王朝走了一條“重同去和”之路,全面實施申、韓之術并片面地實踐了韓非學說中“欲治者奚疑于重刑”的一面,忽視了賞罰并用、任法去私等重要內容,結果導致了秦朝過二世而亡。而西漢董仲舒崇尚“和”,指出:“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即把“和”作為天地間最普遍的原則。他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但其實質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這個實踐不僅使我國步入了第一個強大的盛世,而且為后世的發(fā)展建立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重和去同”的文化意蘊

“重和去同”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特性,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爸睾腿ネ彼枷胝嬷B就在于以承認事物多樣性、差別為前提的統(tǒng)一性。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是由多種多樣異質異形的成分并存、對立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成分在矛盾統(tǒng)一體中相互作用、相克相生,相輔相成、交感轉化,方能達到相對平衡協(xié)調狀態(tài),實現(xiàn)多樣性的統(tǒng)一。這種思想在西方也有相類似的觀點,但我們和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東西方這種思想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也得到了印證。如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以及后來的魏晉南北朝硝煙中,都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帝國;而在西方歷史中,由于其思維方式是重分別和對抗,在戰(zhàn)爭中也曾有過統(tǒng)一,但其結局是建立了許多小王國,未能形成中國大統(tǒng)一的局面。

“重和去同”的思想在現(xiàn)時代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用東方人特有的睿智說:“這個會議應該是求同而存異;我們之間盡管有許多不同,但我們都受過殖民主義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所以應該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排斥和對立?!苯Y果“求同存異”成了萬隆會議的原則。在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雖是依據(jù)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結合新的時代發(fā)展的形勢,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偉大構想,但與“和而不同”思想仍有著某種契合的因素?!耙粐笨衫斫鉃椤昂汀保皟芍啤奔词恰安煌?。既承認“不同”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之差異,又以“和”來統(tǒng)一。因此可以說,“一國兩制”構想,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宣傳和論證“和而不同”思想與“一國兩制”相契合的關系,容易得到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的認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及海外華人的大團結。

“重和去同”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精髓。對于“和諧社會”這個概念的提出,我認為這不僅是我們黨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過程中提出的未來社會建構的理想模式,而且也是解決當前各種不和諧現(xiàn)象、各種社會子系統(tǒng)失衡所提出的戰(zhàn)略方針。這是因為隨著市場化、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我國目前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

“和而不同”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首先,在經濟領域中的表現(xiàn)是經濟多樣化相當明顯:如從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來看,國有、集體、私有各占1/3,而且經濟發(fā)展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同時不同區(qū)域和利益主體的經濟收入在不斷拉大。

其次,在政治領域中是社會階層多樣化,除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外,出現(xiàn)了六組新興的社會階層(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

再次,在文化方面思想意識多樣化,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較大落后腐朽文化還有一定市場。不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相信因果報應、占卦算命、看風水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就必須用“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海納百川”的胸襟,去尋求“百川”的最佳交匯點,來善待這些矛盾。

“和而不同”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文化路徑

首先,“和諧社會”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的社會。民族、宗教、黨派、階層是國家重要的社會資源。這些社會資源之間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共存、共生于一個社會之中。它們各有各的生命力?!爸螄?,必先富民”,“富民”不是富少數(shù)人。和諧社會應當給各類人謀取一定的物質利益,提供生存與發(fā)展的條件,從而把各類社會資源聯(lián)合起來,形成合力。和諧社會應當是各類社會資源互相促進而又互相制衡的經緯交織的公民社會。

其次,“和諧社會”是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所謂“合理”,是說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統(tǒng)之間有一個比較勻稱、比較均衡、比較穩(wěn)定的關系。這些子系統(tǒng)通常指的是人口結構、階級結構、民族結構、職業(yè)結構、地區(qū)結構、家庭結構。社會結構是社會的框架。社會結構合理是社會和諧的前提。社會結構不合理,必然會把社會距離和社會矛盾拉大,與此相應的是社會張力也大。社會張力一大,社會沖突一觸即發(fā);反之,社會結構合理,社會距離適當,社會矛盾也會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社會管理、社會整合、社會控制的難度比較小,成本比較低,和諧社會容易建成。

再次,“和諧社會” 是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社會的規(guī)矩是社會行為的準則。人生在世,無不需要制衡?!坝袟l”則“不紊”。有軌才會減少越軌。大家都按規(guī)矩辦事,社會就會井然有序。社會規(guī)范分成文與不成文兩大類:法令、條例、規(guī)章、紀律以及一部分道德,為成文的;風俗習慣以及一部分道德為不成文的。法是強制性,雖有彈性,總體上是剛性。道德水準雖然也分層次,但是總體上是高層次的,比法律水準高。

最后,“和諧社會”是社會運籌得當?shù)纳鐣?。所謂“社會運籌”,就是書本上常用的“社會整合”。在調節(jié)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利益時,運調自如,運籌決勝。手段不僅多樣,而且高明、靈活,互相銜接,互相配合,互相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抵消,彼此扯皮。社會結構是人搭起的架子,社會規(guī)范也是人制訂的,一句話都是人運籌起來的。運籌得當,兼顧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皆大歡喜;運籌得當,方能用盡可能低的社會成本,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資源的作用。

我們所要的和諧是變革中的和諧,發(fā)展中的和諧,是社會流動、社會變遷中的社會和諧。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和諧社會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揚棄,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突破,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完善。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和而不同文化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左丘明.國語[M].商務出版社,2005:253.

[2]金棟.和諧社會的哲學思考[D].中國石油大學,2010.

[3]馬江紅.儒家和諧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

[4]竇麗萍.論儒家思想中的和諧理念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山東大學,2008.

[5]李連仲主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6]李莉.儒學“和”之道與現(xiàn)代和諧社會的構建[J].前沿,2007,(05).

[7]邵一江.儒家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