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五讀法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第二初級中學 劉夢瑤
發(fā)布時間:2015-04-13 16:02: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詩句式整齊,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深受人們喜愛。因此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應(yīng)走出死記硬背,逐字逐句翻譯詩句的誤區(qū),以朗讀欣賞為基本教學思路,把古詩教學課堂上成欣賞課、審美課,上得有情有趣,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中獲得審美體驗,達到陶冶情操、增強文化底蘊之功效。
一、初讀
首先要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古詩中有許多現(xiàn)代文中不常見的字或通假字,如《望岳》中的“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中“曾”通“層”,應(yīng)讀“céng”,“眥”讀“zì”。讀準了字音,才能正確理解詩意。為讀準字音,教師既可以范讀,也可讓學生聽名家的朗讀錄音。學生在聽朗讀的同時感受詩歌的整體意境。
其次,幫助學生讀準停頓,讀出韻腳。古詩講究音樂美、節(jié)奏美,講究平仄押韻,聲調(diào)抑揚頓挫。通常五言詩的停頓節(jié)奏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詩的停頓一般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此外,還要讀出詩歌的韻腳。如《秋詞》中的“寥”、“朝”、“霄”都是押韻的,韻腳為“ɑo”。學生在把握詩歌朗讀節(jié)奏中體會美感。
二、解讀
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懂詩歌的大概意思。可先讓學生對照注釋或參考資料進行自學,理解關(guān)鍵字、詞的意思。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的“荷鋤”是扛著鋤頭,“荷”是“扛著”的意思,抓住了這個關(guān)鍵詞,才能順理成章地理解整句詩的意思。其次,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詩句的意思,或者概述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達到對詩歌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如學習《歸園田居》時,可以設(shè)置如下問題: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你讀后有什么感想?學生在整體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可從人物、事件的角度去概述。
三、 思讀
思讀就是對詩歌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具體、詳細的探討。不同題材的詩歌,所探討的側(cè)重點也應(yīng)不同。抒情詩探討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就要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那種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就要理解陸游那種立志收復失地、報國殺敵的志向。敘事詩就應(yīng)探討所敘之事,如《木蘭詩》,就要思考木蘭代父從軍,英勇殺敵,功成回家的事跡。哲理詩就應(yīng)探討所明之理,如《崇春江晚景》,就議論“春江水暖鴨先知”所表明的“只有勇于實踐,才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有一些古詩純屬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詩,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由景入情,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是就是如此。如果詩中有名句,教師應(yīng)把名句作為重點,讓學生去思考、感悟。
四、品讀
品讀詩歌,就是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更細微的、更深層的探究,以達到走進文本,產(chǎn)生思想共鳴的效果。為此,老師可以設(shè)置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可設(shè)置如下問題: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個字、詞或詩句中可以體味出來?這些問題是從作品主旨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角度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評析,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切身體驗,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五、 賞讀
賞讀詩歌是學生從認識層面上對詩歌的鑒賞性理解,是對詩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評析。一方面老師可以提供賞析的角度,如內(nèi)容、情感、意境、用詞、創(chuàng)作手法等,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賞析詩歌的思路。如從用詞的角度“分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和“見”字;從創(chuàng)作手法可以引導學生從用典、修辭、托物言志、虛實結(jié)合、以動襯靜等角度分析,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至太行雪滿山”這兩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等。
總之,初讀是學生對詩歌朗讀技巧的把握;解讀是學生對詩歌整體的初步感知;思讀是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與主旨的深層探究;品讀是學生對詩歌情感的進一步體悟;賞讀是對學生對詩歌鑒賞性的評價。只有這五步教學有機結(jié)合,學生才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地領(lǐng)悟詩歌的主旨與內(nèi)涵,詩歌教學才能取得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