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新課程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即有效數學“活動”。這與老教材有明顯的不同。新的數學教材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以實現《標準》的課程目標為最高宗旨。教材很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當時記住了但容易忘記。做過的,實踐了,則一輩子都記得?!盎顒印弊寣W生在觀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策略。“活動”如何實施?教師也應該像教學數學內容一樣,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研究活動的方法。

一、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創(chuàng)設了許多能使學生對自然界社會現象產生好奇、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實踐操作活動情境。每節(jié)內容通過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的活動,給學生思維訓練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要讓這個舞臺發(fā)揮作用,還要學生主動去做。例如:在對日歷表的探索教學活動中,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讓他們去想日歷表中橫列、豎列的三個數和九個數之和與正中間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啟發(fā)他們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日歷中任意三個相鄰的日期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這樣就學會了用字母代替數。又如在學習平行線時,讓學生用手中的三角板進行拼圖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認識和了解平行線。這樣,在一次次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經歷自己動手、自己發(fā)現、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認識能力才會得到提高,“活動”才能達到目的。

二、 從活動中獲得認識

如七年級上冊截一個幾何體,用平面去截一個正方體,怎樣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可能是七邊形嗎?讓學生分組切豆腐塊、蘿卜、洋芋等,這是“動”。在動中啟發(fā)學生觀察、實踐、猜測、總結出截幾何體的方法,并提高到認識。這樣學生能體會到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再如進行生活中的數據“100萬有多大”活動時,從學生每天都在走路啟發(fā),這是“動”。然后估計自己的步長,實際你不會走到100萬步,這100萬步的長度,是你從平日走10步、100步中得到的,這樣從平日的“動”經過思考,認識就產生了。你的1萬步大約有多長?100萬步呢?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估計100萬冊這樣的數學課本摞在一起會有多高,相當于幾層樓的高度?這也是讓大家從量一本書的“動”中出發(fā),通過議一議、說一說、量一量,得到100萬冊高度的認識。數學活動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基石。數學活動本身當然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但更要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使他們學會思考。所以,活動的過程一定要體現從感性到理性,其結果一定體現在數學的認識上。

三、 創(chuàng)造和諧的“活動”氣氛

課堂教學包含著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在互動中,思維得到交流,團結得到加強。學生通過交流合作,既可看到他人的長處,也能發(fā)現自己的學習潛力,在日后的學習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右泻椭C氣氛,學生之間情感在活動中融入,師生間增進了解,大大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如: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收集與“100萬有多大”的相關數據,估算校舍的高度,學校占地面積。教師先要鼓勵學生,讓他們去思考,能自覺、主動去做。學生把獲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交流討論,向老師匯報,老師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學生交流,肯定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這樣的和諧氣氛更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數學知識得到運用,個人能力和合作精神也相應得到提高,師生之間拉近了距離,活動也能得到相應的效果!

新課程教學,以學生動手實踐為前提,自主探究為導向,以活動為陣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活動課程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它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讓學生從合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感,這是活動課程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