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劇《蒼原》論中國聲樂藝術研究
作者:西安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音樂教研室 陜西西安 張 堅
發(fā)布時間:2015-10-19 15:27:21
【摘 要】縱觀歌劇《蒼原》的音樂研究,音樂界對其研究數(shù)目相對較多?!渡n原》主要描述的是一段史實規(guī)模的民族大遷徙的故事,關于這個題材,出現(xiàn)了不少精彩的文藝作品演繹。本文重點借以歌劇《蒼原》的相關歷史研究進行分析、評述,簡述我國聲樂藝術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蒼原》 中國聲樂 藝術研究 存在問題
聲樂藝術研究從眾化
關于歌劇《蒼原》,它是用大型的西洋樂隊進行伴奏的一部中國歷史性歌劇,無論從樂隊表演、詠嘆調(diào)演唱、合唱隊演唱,還是每幕前的舞蹈等,它的研究方向甚廣。但從搜集的相關資料來看,所探討的問題更側重于歌劇音樂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比如,表演者的心理特征、演唱風格和舞臺形象等方面的研究。聲樂界對娜仁高娃《情歌》的研究頗多;其次為歌劇藝術評論;再次就是把《蒼原》與《白毛女》、《歸去來》、《滄海》三部歌劇進行比較研究。然而舞蹈、詠嘆調(diào)(男聲)、合唱、重唱以及樂隊編制方面都是歌劇《蒼原》比較重要的音樂部分,但對其相關研究論題卻為零,這是中國歌劇藝術的一大缺憾。
歌劇《蒼原》開始是一段交響序曲,相關樂器種類就有25種。這部歌劇講述的是中國清代的一次民族大遷徙的故事,作曲家為什么選用大量的西洋樂器作為歌劇的伴奏,而沒有選用中國的民族樂器?中國也有鑼鼓、民族管弦樂器,是否在演奏中國歌劇故事方面采用特有的中國樂器更為貼切?作曲家在樂器的選擇方面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目的,這當然要取決于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為一個歌劇研究者,在看完歌劇之后,不能只是高談闊論地描述它的氣勢磅礴,恢宏壯觀,更重要的是結合所學音樂知識,思考出更多的問題來。比如霍長和先生在評論歌劇《蒼原》的音樂時,他的切入點就比較好,把作曲家徐占海在《蒼原》中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之前的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比較、評述。他在文中提到:“徐占海這次在《蒼原》作了些調(diào)整:⑴保留一部分宣敘調(diào),但淡化歌唱性而強調(diào)語言的‘四聲’。⑵采用詠敘調(diào),即,將詠嘆和宣敘結合在一起。⑶其余的部分用韻白交代?!?霍先生談到的每句話都是經(jīng)過思考的,且論據(jù)恰到好處,他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了徐占海在歌劇創(chuàng)作中的特殊性問題。然后,結合曲譜,逐步論證自己的觀點并得出結論,這也是一個真正的學術研究者應該具有的音樂素養(yǎng)。一個沒有問題的學者是無法獲取更多知識的。
聲樂藝術研究從眾化的原因
歌劇《蒼原》講述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中國歷史。合唱和詠嘆調(diào)占整個歌劇的主要部分。就其現(xiàn)存音樂研究方向來看,當今音樂學者對詠嘆調(diào)《情歌》的研究頗多,這是因為藝術研究的從眾化的存在,一些研究者為了投機取巧,在前人藝術研究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都不愿意在藝術研究的其他領域找到新的研究突破點,久而久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了藝術研究僅存在某幾個領域。歌劇是集音樂、舞蹈、戲劇、建筑等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泛的。論述者只要把握論點,搜索資料,深層挖掘,就能發(fā)現(xiàn)其真正的藝術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去尋找前人研究過的論題。前人之言未必是真理,猶如學術界沒有對與錯,講究的是論證過程是否更為條理,實物論據(jù)更為充分,語言表達更為清晰。我們對待前人成果應該在批判中繼承,參考可以,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包括有學術造詣的音樂大師。音樂文化總是在人類生活中不斷的向前發(fā)展,新音樂一直在舊音樂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且升華。從哲學上講,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音樂研究成果斷然也不能脫離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中國的聲樂藝術研究過于從眾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對待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問題。據(jù)調(diào)查,各大音樂學院的聲樂系研究生對待畢業(yè)論文的態(tài)度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們的目的只要論文答辯成功、輕松畢業(yè)即可。對待音樂院校的聲樂研究生,他們在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猶顯聲色之美,誠然,他們對未來聲樂技能的發(fā)展奠定了必要的師資基礎。但他們對待論文寫作,基本皆以學長的論文作參考,只是把論文題目略作修改,其思路和章節(jié)分配幾乎完全一致。若長期如此,中國的聲樂學術研究定然是從眾化的反復論述,研究思維依然是傳統(tǒng)的三步式結構:概述——分析——總結。很多學生說道:前人沒有研究過的東西,我無資料可尋,更是無從下筆寫作。筆者認為,聲不離樂,樂不離譜。最豐富的資料莫過于原始樂譜,從樂譜中尋找突破點,大膽對新知識進行思考,樹立學術之風,才算得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聲樂研究者。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界音樂人士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問題:他們不是為了學術發(fā)展而研究,而是為了教育職位所需而研究。最終造成的局面是音樂學術發(fā)展停滯不前,論文學術價值淺薄,抄襲與復制的不正之風混亂于學術創(chuàng)作之中。可以說,這是對音樂藝術的一種褻瀆。因此,作為音樂研究者,首先要學會自我創(chuàng)新,然后依據(jù)前人研究成果,規(guī)范學術態(tài)度,超越自己,思考前人之未知,才能真正推動學術的發(fā)展。
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的建議
1.改革傳統(tǒng),力求創(chuàng)新
在中國聲樂研究領域中,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是概述——分析——總結。所謂概述,就是作曲家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歷程,基本是屬于常識性的內(nèi)容,圖書館的相關人物專著論述則更為詳盡;分析,即為歌曲的演唱分析,其研究思路離不開曲式分析的思維模式;最后,總結出歌曲的藝術特征。關于聲樂學的研究,不僅僅只限于演唱方面,它和律學、心理學、哲學以及音樂史學等都有著淵源關系。如在居其宏教授的《史實氣概,悲壯情懷——大型歌劇〈蒼原〉觀后》一文中,作者主要是以設問(自問自答)的形式進行評述,文字通俗易懂,但內(nèi)容卻極其深刻。他并未像傳統(tǒng)式的逐條論述,他的研究過程是在看完歌劇之后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分析,論證思路清晰,且語言詼諧有趣。此外,還有孫博的一篇《歌劇< 蒼原>音樂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復調(diào)思維與技法》,這篇文章的研究論點也比較新穎,是值得后人參考的音樂研究資料。
2.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襲與自我復制
縱觀歌劇《蒼原》的整體概觀,存在不少內(nèi)容相似的期刊論文,同理,其他相關期刊論文亦是如此。顯然,此類論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煉而成,是學術界所唾棄的。所謂論文,必須有論據(jù),你的論據(jù)可以是前人研究的觀點,但需在文章中給予清晰的注明,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要交代清楚,這也是一個音樂研究者必須遵循的學術規(guī)則之一。包括自我復制,雖然不是竊取他人研究成果,但這種行為不能推動學術的發(fā)展,只是為達到目的,也是學術界所不允許的。
3.重點關注原始文獻——樂譜
作為一個音樂學者,無論你從事哪個方面的研究領域,你都離不開原始樂譜,只有從譜中才能找到你的論點和研究思路,何況作為聲樂研究者?我們不只是靠聲音去發(fā)揚中國的聲樂藝術,在研究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原始樂譜。我們常??嘤跓o資料可搜尋,其實原始樂譜就是最強有力的論據(jù),只是我們?nèi)狈λ伎?,只想速成文章。古人有云“欲速則不達”,真正有價值的文章往往是經(jīng)過作者深思熟慮的,需要經(jīng)過選題——查閱——精讀——思考——論述——修改六部分組成。不過,通過筆者搜集的文章來看,大多數(shù)音樂學者皆為形而上的思辨性研究思維,在文字論述相對詳細的前提下,卻脫離了曲譜,主觀的意向偏多,客觀的事實論證偏少。
綜上所述,若要實現(xiàn)中國聲樂藝術的繁榮化,必須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搜集相關中外文獻資料,避免論題的重復性,大膽從樂譜入手,發(fā)散性思考問題,不要單一局限于演唱研究,更多的尋找新論點。如此以來,中國的聲樂藝術一定會向多極化發(fā)展,而不是傳統(tǒng)的兩極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霍長和.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評歌劇《蒼原》的音樂[J].音樂生活,1996(3):49.
[2]王輝.論歌劇《蒼原》的音樂美學特征——以我飾演的艾培雷為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4).
[3]王輝.論歌劇《蒼原》的音樂美學特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居其宏.史實氣概,悲壯情懷——大型歌劇《蒼原》觀后[J].人民音樂,1997(1).
[5]孫博.歌劇《蒼原》音樂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復調(diào)思維與技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