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也是一種交際方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在寫作過程中,作者為了使讀者更好地領會自己的意圖,除了要把主要信息清晰地傳遞給讀者外,還要選擇恰當的語言成分來有效地組織話語、表明作者對話語及言語行為的態(tài)度和評價。自從Swales[1]90-120對學術語篇的前言語類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國外學者對語篇語類結構分析的興趣便與日俱增,并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Holmes[2]321-337分析了30多篇社會科學論文的討論部分,研究結果發(fā)現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討論部分,尤其是歷史學科的論文在語類結構顯著不同于自然科學。Samraj[3]1-17 研究了語類結構在不通學科之間的差,通過生對比分析生物學和動物學兩個學科個12篇論文的引言部分語類結構及功能,發(fā)現這兩個學科的語類結構的功能有很大的不通。此外有的學者還研究了學術語篇以外的其他語篇如政治語篇[4]249–263、致謝[5]303–324、申請信[6]153–1等。這些研究對正確理解學術語篇這一語篇類型、指導論文寫作有著重要的促進作。國內語類結構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成果略顯不足。據筆者調查,僅有孫迎暉[7]54-58以Swales的語類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了100篇國內碩士論文引言部分的語類結構,并對其進行了改進。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 以上研究多集中于英語本民族語使用者書面語中的語類結構的分析,對于二語學習者的書面語的研究并不多見。有鑒于此,本文擬以本民族語使用者寫作模式為基礎,分析學生實際寫作中的語類結構,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對英語寫作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