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教育的藝術(shù),也是教育的成全?!边@是《人民教育》冀曉萍記者文章《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中的一句話,引發(fā)了我對“教育留白”問題的幾多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里講:“這里有一明顯事實: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假若全部或大部分為體力勞動所占據(jù),則心思活動即被抑阻,甚至于不可能。而心思不活動,即無創(chuàng)造,無進步,又是萬萬要不得的事。那么,騰出空閑來給心思自在地去活動,即屬必要。”果真如此,每天的辛勤勞作是養(yǎng)育不出創(chuàng)新的,讓孩子每天機械地忙碌生活也是培養(yǎng)不出發(fā)明家的。

但是偏偏我們中國的教育是忙碌的,尤其是城市的兒童生活更是如此。學校學業(yè)負擔本已很重,放學、周末又奔波于各種學習班,玩耍的時間非常有限,更沒有在玩中自己去思考的時間。有人說:“不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更可憐的倒是這些孩子。父母僅僅是賠上幾年的夜晚,孩子倒可能因功課而禁錮了思維,賠上整個人生?!备袠O端者說:“所謂素質(zhì)教育遠勝焚書坑儒,又在考八股文之上矣?!?/p>

如何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思考時間,一個沒有“有形教育”的留白的時間,一個屬于自己自由創(chuàng)造的時間,是我們迫切應(yīng)該想的,更是應(yīng)該從現(xiàn)在開始做的。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屬于他們的時間,可能也就沒有將來的創(chuàng)新。所以,難怪,國外的人是玩大的,很多的奇思妙想沒有玩是做不出來的;中國人是學大的,我們不允許孩子發(fā)呆,不允許孩子胡思亂想,所以中國也少有超一流的建筑師,少有超一流的時裝設(shè)計師,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是少得可憐,更別提什么“為人類的發(fā)展……”。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給他們思考,給他們自由,讓他們做真正的自己”當成教育的實質(zhì)。我們的教育被填得滿滿的,太過務(wù)實,太過功利,缺少留白,缺少浪漫,缺少教育的意境之美。這樣,最好的效果也就是“種豆得豆” ,想要有“弦外之音、文外之義”就是奢求了。

我們再來說說留白的課堂。

我想,“留白的課堂”應(yīng)該有兩個角度的理解。其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學習內(nèi)容通過講述、討論、交流等方式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fā)、提出問題等方式留下“空白”,引發(fā)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實踐與操作、聯(lián)想與想象、思考與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補空白,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它指的是一種教學策略上的留白。

其二是指課堂的學習內(nèi)容不可以太多,學習的目標不可以太細、太確定,教師不可以用力太猛,對教學效果期望不可以太高。否則,課堂就會太滿、太急、太功利、太流程化,也就太淺薄。學生就會被拽著走,連滾帶爬著走,甚或蒙著眼睛牽著走。課堂教學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呼喚與影響,是一門藝術(shù),是一種創(chuàng)造,需要靈感,需要慢,需要優(yōu)雅,要給出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左沖右撞,要寬容學生的胡思亂想。要知道,胡思亂想可能是創(chuàng)新的前奏,橫沖直撞的思考更容易擦出思維的火花。

很多時候,包括我自己,會被孩子存在的諸多困惑、難題和無端的思想嚇住,總擔心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急不可耐地告知問題的答案,甚至會代為思考。反思一下,孩子是天生的創(chuàng)作者,給他們一片寬松的土壤,播下想象的種子,奪目的想象之花就會綻放,想象的累累碩果必將生成。很多時候,我們把孩子的成長劃為簡單的對錯,“一棍子”判定了孩子的一生,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沒有耐心等待孩子從錯誤中自行修正。聽著孩子背誦的“揠苗助長”,喜滋滋且用心地予以解釋。殊不知,我們早就成了那個“揠苗者”!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只有在慢的課堂里,每一個孩子才能得到教師溫情的照顧、誠意的鼓勵、恰當?shù)奶嵝?。我期待,我們的課堂,慢點,再慢點,讓每個孩子都跟上節(jié)奏,讓每個孩子都不掉隊。有人說:“生活的藝術(shù)其實就‘度’的把握?!苯逃侨绱?,教育者所有的成與敗全在這“拿捏”二字上,真正的好老師總能在虛與實之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總能在學與教之間來回穿梭,盡情徜徉,享受教育,享受成長,享受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