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情表》教學中 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
作者:陜西省蒲城縣罕井中學 曹睿娥
發(fā)布時間:2016-09-20 15:02: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教學中三維教學目標之一,突出了語文人文性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個性,進而全面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文章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高中語文必修五《陳情表》是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經(jīng)典篇目。宋代詩人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朗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陳情表》是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泰始三年,晉武帝詔李密任太子洗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照料為由,辭不赴命。但又因他是蜀漢舊臣,恐晉武帝懷疑自己心念舊朝而招致殺身禍患,于是上表敘述自己幼年的不幸,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yǎng),詳盡而委婉地說明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晉武帝覽表感動,命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自古忠孝兩難全,李密選擇了“折中”的方法——先盡孝后盡忠。孝道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百事孝為先”。而如今的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觀念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出現(xiàn)人格上的偏差。例如,有些學生在家里不聽父母的教導,從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不理解、不體諒父母掙錢的艱辛和不易,與家庭富裕的同學攀比,在家里斥責父母,看不起父母,認為他們無能……有這些言行表現(xiàn)的學生日久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孝道觀念之所以在年輕一代人心中淡薄,關鍵是若干年來在道德教育上的放松。平時只號召愛祖國、愛人民,不提愛父母。愛祖國、愛人民是一種高尚境界之愛,但不從愛父母做起,是沒有根基的。要一點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為先。很難想象,那些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么能交到朋友,怎么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高中生在思想上已經(jīng)有了獨立的意識。但這些意識也造就了不少人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同學、不尊重師長,動則謊話連篇、臟話成堆。這說明個人道德素質有待提高。有鑒于此,我們今天要恢復“孝”在人倫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應把包括孝道教育在內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教育,融入到教學管理當中。這種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尊敬老師、友愛同學是敬老愛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物是遵循家庭倫理、熱愛家庭的擴展。
司馬遷曾說:“父母者,人之本也?!兵f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作為跨時代的高中生,我們在現(xiàn)代孝道教育中,沒有必要學習古代尊老敬賢的細枝末節(jié),繁縟儀式,但要做到對于父母與長者,必養(yǎng)、必敬、必讓、必安。
現(xiàn)在學生因為缺失對父母的感恩,要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大。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學生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孝道教育從自己最親的父母做起,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不可能再去做犯上的事情。所以說,孝道是一切精神文明的根本。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道的內涵,是以孝親而及之于天下。中國的文明是“孝道”的文明,中國的文化是“孝”的文化。圣人認為,和睦的家庭是“父慈子孝”,我們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傳統(tǒng)教育中也重視“孝道”教育。
在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孝道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從思想情感深處領略“孝”的真正內涵。需要潛心領悟傳統(tǒng)孝道教育中透露出來的文明精神:尊老敬賢,和睦互愛,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素質,協(xié)助調和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貌,這是時代對我們的呼喚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