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初中歷史課堂提問設計優(yōu)化策略
作者:江蘇省徐州三十一中 王 莉
發(fā)布時間:2016-09-21 16:02: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法,也是一種教學意識。教師課堂提問不可帶有盲目性,需要精心預設,要注意體現提問的層次性、針對性、啟發(fā)性。
一、層次性設計,體現學生思維梯度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這不僅是教材學習的需要,也是由學生思維特點決定的。教材存在難度指數,教師要正視教材的層次性,在問題設計時需要與教材保持相同頻度。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群體思維特點設計課堂提問,讓不同學生群體都能夠找到思維坐標。
如學習《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時,在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前,教師根據教材學習內容設計了一組思考問題:河姆渡是何地發(fā)現的?發(fā)現了什么?這些發(fā)現說明了什么?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哪些異同點?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展開了自主學習和集體討論。不難看出,教師設計的問題呈現梯度性,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思維也逐漸走進教材核心。特別是最后兩個問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利用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
二、針對性設計,把握學生思維切點
提升課堂提問針對性,要從兩個方面入手:1.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設計,2.針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考量。教材內容有難度系數,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分步解讀、剖析、歸納、總結,需要設計針對性更強的提問,引導學生思維逐漸接近問題核心。要把每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綜合整理,抓住教材構成特點展開問題設計,做到層層設問,這樣才能建立由易到難的問題探究路線,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突破。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把握學生學習特點,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回答肯定出現不同的答題效果,教師要針對學生學力實際給出客觀評價,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探究中。
如在學習《夏朝和商朝》時,根據學生思維狀態(tài)設計了一組思考問題:大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這和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繼承方式?商朝疆域有什么特點?商朝經濟發(fā)展情況如何?商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我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適當修改,將問題統(tǒng)一展示出來,學生回答問題有自由選擇權,先被提問的學生有優(yōu)先選答權。第一個學生選擇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學生選擇了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學生選擇了第四個問題……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問題時,先提問學困生,將最難的問題留給學優(yōu)生,這樣自然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
三、啟發(fā)性設計,引導學生思維方向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往往會遇到啟而不發(fā)的情況。這說明教師設計問題時,對教情、學情調研不夠,需要進行教學調整。降低問題難度系數,或者改變提問方向,給予學生多方面引導,啟迪學生思維。教師要注意問題設計時的留白,給學生思考以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分析、整合、歸納、綜合的能力。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在學習《戰(zhàn)國爭雄》時,就合縱與連橫設計問題:什么是合縱?什么是連橫?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影響?在地圖上標示出來。學生查找教材相關信息資料,了解合縱、連橫的內涵,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實際分析,并結合地圖標示進一步理解合縱、連橫的實際應用。成果展示時,學生大都能夠圓滿完成任務,在地圖上的標示也非常準確。教師先讓學生理解合縱、連橫等相關概念,進而對概念運用進行實踐探索。
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設計課堂提問,這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訴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從教情和學情兩個方面進行考量,把握提問的度,提升問題的科學性,對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