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讀寫結合則是加強語言實踐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們發(fā)現,在實踐中不少教師在設計讀寫訓練時,在時間、內容、形式等方面安排過于隨意,“寫”往往成了課堂上的“點綴”。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讀寫結合的重要作用,讓讀寫實現有機融合呢?

一、明確目標,尋找讀寫最佳結合點

1.讀寫結合要符合年段目標。

新課標對各年級的讀寫要求各有重點:低段重視詞語的積累和運用,中段重視句群與構段訓練,高段則要考慮從文本中習得基本的文章表達方法。

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即使是同一主題的課文,其訓練要求也是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 比如“人物描寫”主題,各年級均有安排,四下第七組是“讓人敬佩的人”、五上第六組是“父母的愛”、六上第五組是“走近魯迅”。但各年段的訓練重點顯然是不同的,從單元導語可以看出,四下的要求是“留心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五上的要求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六上的要求是“繼續(xù)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方法”。不難看出,中段讀寫要求單一,層次較淺,只要在具體事例中通過外貌、動作等方面的具體描寫表現人物形象即可。到了高段,讀寫要求明顯提高,不僅要注意在什么情況下采用人物的哪一方面描寫更為合適,還要注意如何深入細致地刻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來表現人物特點及品質。因此,教學時一定要按年段,科學合理地安排讀寫,讓不同年段的學生讀他該讀,寫他該寫,寫他能寫,從而有效促進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2.讀寫結合要符合單元目標。

將讀寫結合置身于單元整體中,學生的練習才得以舉一反三,加強鞏固。單元讀寫目標最簡單的找尋之處,首先就是“單元導語”,中高段教材中都會明顯地將要求寫出來;其次是“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和“口語交際與習作”,很多時候這些地方會將單元讀寫的目標再次呈現;再次是從“課后題”中發(fā)現。因此,教師須做個有心人,注意從中找尋。

比如人教版五上第六單元主題是“父母的愛”,“單元導語”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讀寫要求:“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敖涣髌脚_”則要求“在本組課文中,有不少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語句,如……體會這些語句好在哪里”。其間,舉例的就是《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外貌、動作描寫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語言描寫的句子。根據這些提示,我們不難找到文中的讀寫結合點。其中,“反復”手法的語言描寫和抓住幾處進行特寫的外貌描寫即是極好的讀寫結合點。

3.讀寫結合要凸顯文本個性。

所謂文本的個性,即在同類文本中獨有的特征,即“我有他無”。要發(fā)現文本個性,需要教師們清楚語文的本質,潛心涵詠,深入解讀教材,更要不斷地修煉自己,讓自己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慧眼。

以五上第六組的課文為例,《學會看病》一文是采用了大篇幅的心理活動描寫表現主題的,像這樣通篇采用人物心理描寫的文章在教材中實屬少見,因此本文是讓學生學習心理描寫極好的范例。如何讓這一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筆者在解讀教材時對文中所有的心理活動描寫進行了進一步研讀,發(fā)現其手法之豐富奇妙:不僅用了常用的言行表現式寫法和內心獨白式寫法,還用了不多見的感受描寫式寫法,如“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抓住這個極具個性的讀寫結合點,仿寫遷移時就可以讓學生以文中兒子的身份,選擇“獨自走出家門直到回家再見到母親”這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采用以上方法寫一個心理描寫片段。這樣,既深切領悟了母親的愛,又很適時地訓練了人物心理描寫的方法,一舉兩得,從而實現讀寫的有機融合。

二、緊扣重點,指導讀寫最難融合處

1.緊扣讀寫重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

讀是寫的基礎和依托,寫是讀的再現和延伸。只有在“讀”的過程中緊扣讀寫重點,將文章寫法讀懂,讀透,使每個學生都能習其精髓,才有可能在“寫”的環(huán)節(jié)中得以遷移運用,掌握技法。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緊扣讀寫重點,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學過程。

如五下第七組“異堿風情”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抓典型、多角度”的寫法是該文本很重要的寫作特點。為了突出這一重點,筆者作如下設計:

①簡介課文后思考:威尼斯城有水,有橋,有歐式建筑,作者為什么選擇“小艇”來寫?可見:小艇是威尼斯最有特色的景物,要表現“異堿風情”,就要選擇這個城最典型的景物來寫,即選材料要典型。

②梳理脈絡后學習:作者寫了哪些人的活動?為什么要選這些人?經討論及資料補充得出:青年婦女、小孩、老人是男女老少的典型代表,當時威尼斯是商業(yè)中心,商人是各行各業(yè)的典型代表。此時學生明白:選人物要典型。

③作者又選擇了哪些景物來表現威尼斯美麗的夜景?即選景物要典型。

④作者又是怎么把這些人物和景物寫具體化的呢?細讀發(fā)現:人物是從動作、神態(tài)、聲音等多個角度來描寫的,景物則從艇散開和安靜后兩個角度來描寫。兩者均采用“多角度”的寫法。

⑤仿寫:選擇家鄉(xiāng)最典型的景物,從多角度表現人的活動和景物特點,來表現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

以上設計,始終緊扣“抓典型、多角度”這一讀寫結合點,從讀到寫,層層深入,采用“抓典型、多角度”來表現某個地方風情特色的寫法,已在學生心中打下烙印,從而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2.抓住讀寫難點,舍得重錘敲打。

讀寫結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仿寫、補白、續(xù)寫等。但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當學生感到困難時,就會望而卻步,失去熱情。因此,教師需了解學生,在他們最感困難的地方,提前預設,重錘敲打,進行詳細指導。比如《落花生》一課“借物喻人”的寫法,對于初步接觸這一寫法的學生而言,學生可能只知既要寫物又要寫人,至于如何寫物如何寫人,如何突出兩者的共同點等方面,卻未必知曉,因此這是讀寫最難結合的地方。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①比較第10節(jié)與第12-13小節(jié)的寫法,有什么發(fā)現嗎?教師點撥:突出物與人的共同特點是借物喻人寫法的特點之一。

②作者在寫物與寫人兩方面重點寫了什么?“突出寫物,畫龍點睛寫人”。教師點撥:這是借物喻人的又一寫法特點。

③補充閱讀《露珠贊》,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發(fā)現,從而加深對借物喻人寫法的認識。

④思考:從身邊的哪些事物可以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選一物來仿寫一個借物喻人的片段。

這樣的指導,直擊教學難點,學生的思維被打開,而且借物喻人的寫法也已經非常清晰,寫出來的語段自然是異彩紛呈的。

三、練評并重,提高讀寫有機融合度

1.評價時空要保障。

課堂教學中,既然安排學生寫,就一定要給學生留足時空,然后通過反饋交流讓學生對自己作品的優(yōu)劣有一個清晰的判定。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訓練的效度。這就要求教師要處理好學生閱讀和練筆的時間,要有整體意識,全程規(guī)劃,做到精選讀寫內容,留足練評時間,切忌匆匆過場,保證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得深入,并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認識水平因有精準的評價而提高。

2.評價標準要明確。

評價標準就像是茫茫旅途中的方向標,明確了,能給人一個清晰的指向,指引行路者向著目標前進;反之,則可能迷失方向,不知所終。如《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圍繞“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這句話來寫,并用“它把什么顏色給了誰,誰怎么樣”的句式,采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總起句寫具體。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反復誦讀、品味,在理解內容和領會語言特點的基礎上,以《春天的雨》為題進行仿寫。評價時,教師就要以此為標準:是否采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是否按先總后分來組句成段。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促進讀寫的有效融合。

教師如能以文本為載體,尋找最佳讀寫結合點,指導到位,評改提升,就能讓學生讀有所悟,寫有所得,實現讀寫的有機融合。如此,語文課才真正成為學生濡染精神又習得語言的生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