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也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需要通過教師示范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筆者認為,不管什么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否達到高效的要求,需具備以下兩個最基本條件。

一是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一定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像拿起一個立方體,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長和寬”一樣。在學習過程中,總會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總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fā)展。筆者曾聽過江蘇省特級教師于永正講授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翠鳥》這節(jié)課,于老師在板書完課題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翠”字的寫法,有的學生說“羽”字頭,有些學生說“羽”字下面不帶鉤。于是,于老師讓全班學生把手舉起來和老師一起寫“翠”字,“橫折點提”,他帶領學生連續(xù)寫了3次,告訴大家注意“羽”字底沒有鉤,這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從事教育工作30余年來,我一直認為“翠”字的上半部分是“羽”字。接著,我又測試了許多語文教師,其中包括特級教師、省級教學能手、高三教師,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把這個字寫錯了。隨后,我查閱了《翠鳥》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其中就有會讀寫“翠”字這一點。這就說明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只是關注了一些形式,現(xiàn)在想想,不知有多少這樣的教學目標也曾被老師輕輕帶過,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二是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率要高。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師要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與展示,使全班同學都能分享到彼此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過程中,應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

不久前,我在西安參加“陜西省語文課改研討會”,會議邀請魏書生、錢夢龍、程紅兵等知名教育專家前來作報告和講課,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很早就來到了報告廳。在錢夢龍老師授課時,由于我去得稍微有些遲,正對著專家的座位上坐滿了觀摩的老師,只好坐到有少許觀眾且背對專家的座位上。但就在這不起眼的座位上,聽課時卻帶給了我全新的感受。由于距離學生較近,也面對著學生,近距離看到了學生渴望求知的目光,看到了學生急切回答問題的神情,看到了學生沉思良久的面孔,看到了問題得到解決后學生燦爛的笑容??傊吹搅似綍r看不到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豐富表情。這一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我領略了名師課堂的魅力,萌生出許多感想。當時就在思考著在平常的聽課過程中能不能面對學生呢?參加完研討會后,立即組織召開了課改研討會,全縣120余名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聽課,我有意識地面對著學生坐在教室的最前面。這節(jié)課是一位青年教師授課的,整節(jié)課學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學的,不難看出學生學得很投入,思考問題也很認真,還不時地相互討論,而授課教師的話并不多,只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予以指點。評課時,許多老師認為這節(jié)課非常失敗,提出了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學習熱情不夠高漲等很多問題。也許是聽課角度的差異,我的感受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認為這節(jié)課非常成功,雖然沒有熱鬧的表演,但從學生表現(xiàn)、參與人數、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思維不僅多元化,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有效地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目標。

眾所周知,課堂是為師生搭建的舞臺,課改前,教師是舞臺的主角,學生只不過是搖旗吶喊的配角。實施新課改后,教師的角色有所轉化,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而這個舞臺真正的主角成了學生。那么,作為聽者,探討評論一節(jié)課,是否也應該轉換角度、轉移目光呢?在課堂上,只有教師把目光投向學生,才能看到學生學習的真切表情,才能關注學生學習是否得到提高,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總之,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雖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體要求已經遠躍傳統(tǒng),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加強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倡導學生全員參與,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