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導學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礦區(qū)中學 惠潤芳
發(fā)布時間:2017-07-19 16:19: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以一種愉悅的心情去認識五彩繽紛的化學物質和多姿多彩的化學變化,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導學案的應用實際上就是課改的踐行與推進。在化學學科中,導學案的整體思路是教師先做好學案,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學和教師講解有效結合,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導學案的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做好“導”。教師應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認真分析和研讀教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知識框架和邏輯體系是什么,通過對目標的分解,緊扣教材和課標,教材和學案之間必須高度契合,對整個知識結構的梳理要條理清晰。因此,在學案的制訂過程中,通常需要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共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每個教師再結合本班學情,編定出最適合本班的“導學案”。
其次,學生做好“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學得更好。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效果最好。教師提前發(fā)放導學案,學生做好預習工作。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找出理解困難的地方。課堂上通過對學和群學,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疑難問題相互交流和討論,通過教師的點撥和指導,完成學習目標,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學生應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主動解決問題。開放的課堂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探索和交流中來。
最后,師生完成“案”。開放的課堂,課堂氛圍積極活躍,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因此需要教師進行總結、精講、點撥和升華。充分利用課件、實驗、視頻等教學手段,把問題和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形成學生自己的思維圖。及時檢驗課堂學習效果,對學生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及時補充。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和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通過貼近生活的提問,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課后,教師需要布置一定的作業(yè),作業(yè)的難度和形式需要根據課堂檢測情況而定。學生普遍掌握較好,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yè),讓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如果普遍掌握情況一般,需要多加練習,鞏固知識點。只有師生共同努力,查漏補缺,才能完成教學計劃。
但是,導學案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在導學案推進中,需要我們繼續(xù)完善:
第一,更新教師觀念。為了應對考試,教師更青睞于傳統(tǒng)課堂,通過集體授課,似乎更能保障教學計劃的完成。但是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滿堂灌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擁有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導學案在開始應用的過程中肯定存在種種問題,教師和學生的適應都有一個過程,需要教師慢慢引導,正視不足,不斷完善。
第二,關注每個學生。學生的情況存在差異,在對學和群學的過程中,不免存在依賴性或主動性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合理分組,每個學生都應該被分配合適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行動起來。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應該正確引導,不能課堂氛圍活躍但是沒有整體思路,應關注每個學生的參與度與思路。
第三,做好總結與提升工作。每次上課前的準備,課后學生的及時反饋,教師都應該及時進行總結。在總結完善中,教師更容易把握課堂的問題設定,對學情有更加翔實的了解,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也會更加流暢。導學案的基本流程雖然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創(chuàng)新,但不意味著導學案就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所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都是圍繞著教學任務而設定,以讓學生積極參與為根本出發(fā)點。杜絕形式主義,在不斷總結中提升教學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