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神話題材的文本來說,在關(guān)注故事內(nèi)容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真實閱讀體驗中習言得意。本文筆者結(jié)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chǔ)上,重點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課為例,談?wù)勆裨捊虒W。

一、整體感知,與情節(jié)對話

對于閱讀教學,新課標提出了“整體把握”這一概念,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對于神話故事來說,其故事完整,內(nèi)容曲折,思路清晰。對此,教師需要結(jié)合第一學段學生年齡特征,通過勾畫關(guān)鍵詞語的方式,串聯(lián)文本內(nèi)容,繼而實現(xiàn)其語言訓練與故事內(nèi)容相融,還能有效夯實學生語言積累,提升其表達能力。其教學片段如下:

師:“治”有朋友,比如“治水”,現(xiàn)在你們讀一讀課文,找一找“治”還有哪些朋友?

生:治理。

師:不錯。(教師板書:治理)。

師:其實,文本里還有一個字讀“zhì”,你們能找出來嗎?

生:制服。

(教師板書:制服)

師: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學生集體朗讀這兩個詞語)

師:現(xiàn)在我們給句子選詞填空。

(多媒體出示:禹下決心要 洪水。洪水被 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學生思考,進行選詞填空,然后展示發(fā)言)

這里通過選詞填空的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身實際理解,在習得詞語意思,學會組詞的同時感知句子形式,繼而感知文本內(nèi)容。

二、推敲語句,與語言對話

相比題材內(nèi)容,神話故事語言比較夸張,想象比較奇特,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其內(nèi)容的同時,更需要引導他們關(guān)注語言特征,通過對語句斟酌推敲,繼而感受神話語言的魅力。比如針對這一課中“千辛萬苦”“千山萬水”這兩個詞語,筆者就引導學生進行品析,繼而讓學生明白這里的“千”“萬”不是實指,而是很多的意思。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而且還有助于理解文本主題,以便實現(xiàn)言意兼得。其教學片段如下:

(多媒體出示:他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師:這句話中是怎樣形容大禹治水的艱辛的?請找一找關(guān)于這樣的詞語。

生:千辛萬苦。

生:千山萬水。

師:你們再讀一讀,看一看,這兩個詞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千和萬。

師:那“千山萬水”中是不是就真的有一千座山,一萬條河嗎?

生:不是的。

師:那有什么意思?

生:形容有很多山、很多河的意思。

(多媒體出示千山萬水圖)

師:這千山萬水,大禹都要走一遍,試想他會遇到哪些困難?吃哪些苦?

片段中,教師緊緊扣住“千”“萬”兩個數(shù)詞,引導學生通過品析、感悟,繼而認識到大禹治水工程的浩大,感受到其工作的艱辛,這樣不僅可以從中理解詞語意思,學會了表達,同樣也能讓文本人物在他們頭腦里豐滿起來,一舉多得。

三、填補留白,與人物對話

相對而言,神話故事情節(jié)比較曲折,但由于篇幅的限制,針對一些內(nèi)容編者往往進行了省略。這種寫法一般叫做留白。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留白”,并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填補,在幫助學生感悟神話人物的同時,還能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思維,繼而提升其說話表達能力。其教學片段如下:

(多媒體呈現(xiàn)插圖)

師: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插圖,看看大禹什么神情?

生:大禹好像有點苦惱的樣子?他皺著眉頭。

師:是的,插圖中大禹正在皺著眉頭。我們想一想為什么?

(學生沉默)

師:我們再看看周邊老百姓,看看他們什么樣子?

生:無家可歸,流浪在外。

師:假如你就是大禹,這時會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把洪水制服!

生:我一定要打敗洪水,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片段中,通過大禹皺著眉頭讓學生進行擴散想象,繼而進行換位思考,引導學生假如自己就是大禹,會怎樣?很多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紛紛譴責洪水,并發(fā)誓一定要制服它。從這一角度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留白,不僅有效感受了大禹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通過其語言訓練,有效提升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教師在教授神話類題材內(nèi)容時,需要引導學生對其語言進行品析,以便在汲取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同時,真正提升他們的說話表達能力,實現(xiàn)言意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