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學生作文,是整個寫作教學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學生把自己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教師從他們的實踐中又進行檢查和指導的過程。這正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密切的交接點,它有著對學生最直接的指導意義。在作文教學中,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對學生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

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提出脫離實際的過高要求,在一個班里,不宜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學生。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和不同水平的文章要有不同的要求,修改重點不同,指導方法不同。我教的學生中,有的語文水平很低,文字組織能力差,連句子也寫不通順,我就要求他們把話寫通順,把意思表達明白。而對一些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寫的內容不但要條理清楚,而且要豐富深刻,語言簡練生動。

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批改學生作文,還應注意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糾正他們依賴教師修改的懶漢思想。教師的批改對學生的幫助是有限的,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感受不同,有些單純的問題很容易改正,但有些問題,牽扯的范圍廣,比較復雜,很難一筆兩筆改正。例如:有的學生對生活缺乏深刻的認識,對現(xiàn)實缺乏洞察的能力等,這就需要教師從旁啟發(fā)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另外,讓學生認識到老師的意見不一定全對,不能盲目接受教師的修改意見,應鼓勵他們去研究老師的批改意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敢于提出問題和老師討論。

三、要先從頭到尾看一遍再修改

批改作文,一般都習慣隨看隨改,其實,這是不合適的。因為,拿到一篇文章,如果不通盤地了解一下文章的內容,就無法掌握它的“全體”。沒有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就很容易造成刪改錯誤。

去年,我有過這么一次教訓:一次叫學生寫《一篇日記》,一個學生首先回憶開學的前幾天,自己在家里盼望著開學快些到來的心情。然后集中地寫開學的那一天,共寫了五百多字。開頭一段有這么幾句話:

“每當清晨,我一跳下床,就去撕日歷,然而日子好像故意與人為難,九月一日總是遲遲不來……”

我批改這篇文章,照例沒先看一遍,因為不知道全篇究竟寫的什么。我看了開頭幾句,覺得與題目《一篇日記》沒太大關系,似乎并不是敘述某一天的事,不如不說。于是,我就把開頭幾句涂掉了。當我看完后,才覺得開頭幾句不只是有用,而且非常好。我很后悔,不該把這幾句話涂掉,但已經無法補救,只好向學生口頭說明。

這樣批改學生作文,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所以我認為,教師批改文章時,應先整體看一遍,然后再動筆改,這很重要。

四、多鼓勵,少批評

魯迅先生在《這個與那個》一文中,曾有這樣一個比喻:“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別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愚婦人,卻總是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絕不會因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礙闊人路線而‘逼死’他;也絕不至于將他禁在床上,使他躺著研究到能夠飛跑時再下地。因為她知道:‘假如這么辦,即使他長到一百歲也還是不會走路的。’”這話很精辟,學生文章,問題很多,但不可隨意刪除。批改時不能“一味挑剔”,更不能“冷嘲熱諷”,因為學生習作不可能沒有問題和錯誤。即使錯得幼稚可笑,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教師必須冷靜、耐心地指導修改,多鼓勵,少批評,語文教師需要“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著自己的學生“跨出第一步”。

青少年自尊心強,他們一般都很喜歡別人鼓勵。如果這種鼓勵適當,往往會使他們信心百倍,充滿力量,為一個崇高的目標,去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