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校園暴力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是在我們的眼前亦時有學生暴力現象的發(fā)生。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一定的動機支配的,而動機又是由人的欲求與需要引起的。因此要有效預防和遏制校園暴力和欺凌行為,構建平安和諧的校園,就必須首先把握暴力實施者(本文是指中學生)暴力因子的成因。

一、社會對暴力美感及暴力成就感的過度渲染是學生暴力因子生成的社會基因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既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戰(zhàn)爭史。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與發(fā)展,都與暴力相伴,人們對暴力美或暴力成就感的認同在歷史文化的熏染中形成。歷史如此,現今社會同樣如此。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以幾何級數呈現在我們面前,海量的信息讓人無暇顧及真?zhèn)紊茞???谷丈駝≈?,手撕日軍顯示暴力的美感;青春偶像劇中,違背社會道德、法律的痞子形象,圈“粉”無數;網游中,暴力血腥的場面,吸引青少年流連忘返。動輒以武力解決問題的角色被視為偶像,暴力在不少孩子心中成了“帥呆了”“酷斃了”的代名詞,更有宣傳厚黑學、狼性等的書籍、歌曲、影視劇,不負責任的一些媒體對一些暴力事件的過度宣傳,對學生的暴力行為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充斥暴力或崇尚暴力的家庭是學生暴力因子生成的直接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絕大多數有暴力傾向或暴力行為的學生早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中,這些學生對父母動手相毆司空見慣、耳濡目染,挨父母暴打的經歷也頗豐富。另外,家庭教養(yǎng)方式如過度溺愛、放縱等,易使孩子的行為缺乏限制,導致對他人的暴力行為。家長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孩子的影響是示范性的,“拳頭里面出真理”或“找一棵更大的樹依附”的思維模式也傳染給了孩子。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常常是訴諸暴力,遭受暴力欺侮的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尋找更強的暴力并以暴制暴,找老師介入成了很沒面子的事。有些家長認為,社會競爭這樣激烈、殘酷,孩子兇一點,暴力一點,才不被人欺負,覺得“寧養(yǎng)飛檐走壁,不養(yǎng)倚墻靠壁”,才能適應社會。

三、學校對暴力傾向的漠視是學生暴力因子的催生劑

1.對暴力行為、欺凌現象的輕視。不少學校、老師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身體與心理都在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好動是天性,常常把學生的攻擊性、暴力行為簡單地歸為活潑好動,沒有從更深層次去想。當演變成惡性事件時,才恍然大悟。

2.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推行,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校教育唯升學論的狀況。學校、老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學流程的精細管理上,放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提高上,缺乏對學生心靈的觀照與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3.教師教育和學校管理方法單一。在實際教育教學管理中,還是存在大量的用體罰進行教育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不多見?!绑w罰”的教育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的效果,但給學生留下了可以通過“強制力”解決問題的陰影。學校在實際的管理中,也偏重于用強制力管理學生,學校這種“我即主宰”的暴力意識也潛移默化影響了學生。

四、對前途迷惘導致心理失衡是學生暴力因子生成的內因

在處理校園暴力和欺凌行為時,我們發(fā)現有暴力行為的學生一般成績不夠理想、家長溺愛。由于獨生子女的原因,備受家庭呵護的孩子自小就有一種優(yōu)越感,有一種需要他人矚目的愿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在學校,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幾乎成了學生體驗成就感的唯一途徑。學業(yè)的競爭、升學的壓力不亞于社會競爭。學業(yè)上的落后和升學無望的挫折都會使學生產生自卑、自鄙心理,強烈的失敗情緒包裹著他們。那些成績平平的、落后的學生又往往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并由此而生出狹隘、自私、任性,并進而滋生出攻擊性、暴力性情緒。他們不僅會以語言、行動攻擊他人,也常常攻擊自己。同時,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被人關注,當學業(yè)成績不能引人注目時,學生就會通過奇裝異服、與老師對抗、和同學鬧矛盾打架斗毆,引人注意,贏得面子,獲得存在感,讓其他學生敬畏自己。

校園暴力現象,不僅是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對施暴者來說,又是一個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預防校園暴力和欺凌行為,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施暴者(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共同行動,形成合力,也需要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進行長期的、深入細致的研究,減輕、壓制暴力因子的激活,幫助學生塑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