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念的來源與意蘊——以《美麗的大腳》為例
作者: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陳大偉
發(fā)布時間:2018-04-28 09:57: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義。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焙茈y說清楚《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對教育的執(zhí)著是出于教育信念,還是出于教育信仰。如果說信仰主要表現(xiàn)為非理性的形式,并多體現(xiàn)在不需實證也難以證實的超驗領域,那張美麗的言行不應屬于信仰;如果說信仰表現(xiàn)為對信仰對象的敬重、景仰以至于身心相許,那張美麗的言行應屬于信仰。信仰是信念的高級層次,這里且用教育信念的表述進行討論。
教育信念形成的關鍵事件
人的信念常常以經(jīng)驗為基礎。在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經(jīng)歷某些事情,形成某些經(jīng)驗判斷,這樣的經(jīng)驗判斷或被實踐驗證,或經(jīng)理性審視,成為特別值得相信、恪守的認識與態(tài)度,這就會在意識中升華為信念。
影片開頭,張美麗的丈夫王玉明(又名王六娃)因愚昧無知(文盲)犯罪被判死刑。丈夫的結局對張美麗造成極大的震撼,使她認識到,人活著就一定要有知識,由此開始她教育兒子、教育鄉(xiāng)村孩子的教師人生。
丈夫被槍斃是張美麗教育信念得以形成的一個“關鍵事件”,但這樣的事件只是形成某種信念的“可能事件”,而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比如,有不少人曾因愚昧無知而上當受騙,但并沒有由此改變;聰明的、有成就的人,大多能把這種“可能事件”轉化為“必然事件”。從這個角度看,張美麗在這一點上是有悟性的,是美麗的。
我們不想遭遇張美麗的生活變故,現(xiàn)實中的人生大多平平淡淡。怎么辦呢?我們要學會把“平常事件”當成“關鍵事件”來研究和對待,積極主動地尋找“關鍵事件”,養(yǎng)成對平常事件的關注和反思。在平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從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獲得生活的意義,這樣的生活就是有意義的生活,也就是有質量的生活。從這種意義上說,形成教師教育信念和影響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事件”,是指強化當事者(或參與者)原有教育認知,或引起當事者(或參與者)原有教育認知沖突的事件,通過對類似事件的深刻剖析和反思,當事者(或參與者)可以獲得對教育的重新(或深刻)認識和理解。
教育信念中的教育確信
無論是信念還是信仰, 兩者共同的特點是“信”,也就是信念擁有者、信仰擁有者的“相信”?!跋嘈拧笔侨藗冊诂F(xiàn)實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對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質、狀態(tài)、功能等方面的斷定、肯定。
對于“信”字的解釋,一般依據(jù)的是《說文解字》:“信, 誠也。從人從言。”就其字形來說,一邊是“人”,一邊是“言”,是與人的言語掛鉤的?!靶拧钡谋玖x是言語真實、不說謊,由言語的真實擴展到為人處事,那就是誠實不欺、守信用。但我以為,僅將“信”字理解為誠信、誠實略有不足。除了做人要誠信、誠實外,在精神上我們還需要有自己的相信,人總得相信一些東西,信任一些東西。比如,相信飯能充饑、水能解渴、衣能保暖,相信天不會塌下來,世界還有美好的明天,等等,這樣我們才能正常生活,不然就會驚慌失措、坐臥不安。這就是我對“人無信不立”的第二種解釋。就信念的堅守而言,一般情況下,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人容易放棄信念,但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又越需要信念支撐,越需要用信念把我們帶出困境。
張美麗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相信教育的力量。對于知識的作用,她似乎有這樣兩個相信:(1)相信人有知識以后,就不會像她丈夫那樣去犯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相信這一點,他說:“美德即知識。”他認為一切美德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美德的基礎,任何美德都須具備相應的知識,無知的人不會有真正的美德。(2)相信知識可以讓人的生活變得更為美好。如果黃土地上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他們長大后就不會和祖輩一樣過只是種土豆、收土豆的生活,而是能夠到大城市去奮斗,成為更有用的人。做教師的,除了上述兩個相信,還應該相信教育的作用。在前蘇聯(lián)影片《鄉(xiāng)村女教師》中,瓦爾娃拉認為:“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地用教育來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的。”
教育信念的理想性
理想與信念緊密相連,沒有理想就不會有信念,信念的本質是對某種價值理想的信奉。影片結尾,張美麗重傷住院,夏雨前去醫(yī)院探望?!澳阏f我一個女人家吧,咋長這么大的腳?”張美麗感嘆,“腳大心大?!?/p>
夏雨說:“心大的人志向大?!?/p>
張美麗:“我還有啥志向?夏老師,我的志向不就只在這些孩子身上嗎?”
張美麗和自己的學生來到北京,看到了與荒涼的大西北完全不一樣的城市:車水馬龍的街頭、琳瑯滿目的商場、香甜豐盛的美食、水池清澈的洗浴中心……當孩子們貪婪地觀察著這個陌生的城市時,城里人也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當一個城里人逗王大河學驢叫時,張美麗傷心而又憤怒地教育孩子:“北京好不好?對,北京好,吃得好,玩得好,住得好。咱們那個地方有啥?只有洋芋?;厝ズ煤脤W習,今后來北京上大學,回去把咱們那個地方建設得和北京一樣好,再也不種洋芋!你看現(xiàn)在咱們跟城里人差了多少呀!”這就是張美麗的人生志向,這就是她的教育理想。
張美麗的理想樸素地揭示了教育的理想和使命:一是整體提高受教育者的學業(yè)成績和生活質量;二是縮小生活質量差距,促進教育公平。這應該是我們所有教育人的“教育初心”。做教育的,我們需要不忘初心。
教育信念的實踐性
信念不僅體現(xiàn)為自我確認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更體現(xiàn)為信念主體情感的傾向性和意志的堅定性,它是支持和驅動人克服困難、將理念付諸行動的力量。在影片中,為了追求改變孩子生活的教育理想,為了這個山村的明天不再落后,張美麗將信念化為實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她想方設法留住城里來的志愿者夏老師:夏老師喝不慣村里的水,她就把孩子們撿的橘子皮洗干凈泡水給夏老師喝;在破舊的腳踏風琴邊,她費力地蹬著腳踏使夏老師彈琴能夠發(fā)出聲音;夏老師的衣服臟了,她大半夜守在水井旁給夏老師洗。她對夏老師說:“只要你高興,我做啥都成。”
為了夏老師走后自己能勝任教學,她跟夏老師從“ABC”開始學英語。夏老師糾正她把“千里迢迢”錯讀成“千里迢迢(qian li zhao zhao)”,她不顧自己尷尬,馬上說:“同學們呀,夏老師念啥,咱們就跟著念啥。夏老師都是正確的,知道嗎?夏老師,你來你來!”
當她知道電腦可以幫助同學們學習時,為了讓趙老板給學校捐款買電腦,她在趙老板舉辦的宴會上為趙老板歌功頌德,又打賭喝掉了一瓶白酒,使自己醉得人事不省……
為了給學?;I集辦學資金,她擔當代理人收集土豆。她累得在拖拉機上睡著了,結果車子不幸在鐵道上拋錨,被疾馳而來的火車撞翻……
需要說明的是,挽留支教老師、籌集教育經(jīng)費、置辦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這不應該成為一個普通老師的責任。我反對在教師身上添加額外的負擔和責任。作為普通的從業(yè)者,教師的主要責任就是育人,我們應該讓教師安安心心干自己的本職工作,要為教師減負,要讓教師有時間、有精力專心致志地從事教書育人的專業(yè)工作!但對特定背景下自覺選擇為教育作出貢獻和犧牲的教師,我們卻不能不感動,不能不表示敬意!
作者簡介:
陳大偉,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致力于從教師立場和實踐立場出發(fā)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觀課議課”變革主張被列為“《人民教育》創(chuàng)刊60年報道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著有《影像中的教育學:從電影中體悟教育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