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怎樣做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讓語文教學變得更為高效,讓課程標準平穩(wěn)著陸呢?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情境認知成為一種能夠提供有意義并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動中,在其豐富的情境中,不斷運用發(fā)展的。因此重視創(chuàng)設一種接近學生生活原型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內容里的場景再現到低年級的學生面前,并進行一系列的學習和探究活動,繼而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情境教學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教師首先要將有獨立意識的學生作為主體,然后為問題的解決設計方案,搜集并處理有價值的信息,最后運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知識、獲得認知與個性發(fā)展。

一、了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是指學生的認知能力隨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記憶及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已相當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無意注意的對象也能引起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他們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并且常帶有很強的情緒色彩。引起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的條件主要是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等外部原因……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記憶占優(yōu)勢,他們對具體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好于對語言材料的記憶效果……” 基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將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用各種新穎的教學形式讓學習過程變得愉快而有趣,從而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情境教學在低年級教學中的作用

一位德國學者曾說過這么一個比喻:如果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會難以下咽,但是將這15克鹽放入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就把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進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教學的價值。而新課程特別凸顯教學情境性,與強調回歸生活、聯(lián)系生活是密切關聯(lián)的 。學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年齡特征及認知特點決定了情境教學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涅,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把教學看成是安排一個個的“教學事件”、提供合適的“學習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學生的學習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中,讓課程內容融入教學情境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設計策略。情境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兒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潛在智慧的發(fā)展;不僅能讓學生學習理解新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力等,對兒童的語言表達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教學情境是對教育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的,由特定要素構成的,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氛圍與環(huán)境。因此,在設計教學情境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聯(lián)系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加強各科的聯(lián)系促進再生教材,讓情境教學為課堂教學服務。情境教學法的靈活運用,可以讓低年級的課堂變得更高效。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呢?

1.就地取材法。

教學源于生活更應該植根于生活,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這么一段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彼?,情境創(chuàng)設首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挖掘學習的資源,我們身邊的任何事或物都是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本素材。

案例1:

在教學韻母“i”標調要求時,忽然發(fā)現教室里的書架上放著一頂帽子和一個地球儀,于是心生一計——我請了一個個子瘦小的孩子,讓他把地球儀放在了自己的頭上。

師:孩子們,你們覺得他頭上的地球儀像不像韻母“i”上面的一點呀?

生:像極了!

師:可是,我們的“i”還沒有聲調,老師這里還有一頂帽子,那你們能用帽子把“i”的四個聲調的樣子展示出來嗎?

生:能……(請學生通過改變帽子的形狀將“i”的四個聲調分別展示出來)

師:現在老師要給“i”的頭上標上聲調,你們覺得應該把這頂表示聲調的帽子放在哪里呢?

生:放在他頭上的地球儀上……

師:那我們就試試看,可不可以放在這個小朋友頭上的地球儀上?(老師連續(xù)幾次故意讓帽子從地球儀上滑落……)糟了,這頂帽子沒法放在“i”的頭上,怎么辦呢?“i”沒有聲調可不行呀!你們有辦法把這頂帽子戴在這個小朋友頭上嗎?

生:……

師:老師倒想到了一個辦法,可以讓帽子穩(wěn)穩(wěn)地戴在他的頭上,想知道嗎?(老師將放在孩子頭上的地球儀取下來,然后將帽子戴在小朋友的頭上……)你們看,這頂聲調帽子一下子就可以穩(wěn)穩(wěn)當當地戴在他的頭上了?,F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i”的聲調……

師:原來韻母“i”要標聲調時需要把它頭上的小圓點給去掉,就像給這個小朋友戴帽子前先要把地球儀取下來一樣(老師順勢將帶有四種聲調的“i”板書在黑板上)。

……

關于“i”標調去點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將孩子們身邊的事物進行了有效利用,不僅讓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i”的標調規(guī)則,還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2.動作演繹法。

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無拘無束……如何將孩子的動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這是我們在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全國優(yōu)秀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張敏華在執(zhí)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課時就充分運用了動作演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了解課文。當張老師講到詞語“扎風箏”“折紙船”“抓住”時,她就充分利用了動作演繹這一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扌”。

案例2:

多媒體展示:扎風箏、折紙船、抓一抓

師:你發(fā)現“扎”“折”“抓”這三個字有什么特點?

生:我發(fā)現它們都有提手旁。

師:提手旁的字……你來接著告訴大家。

生:提手旁的字都可以做出動作。

師:對,提手旁的字都可以用手來做出動作。來,我們一起來做做動作讀讀這首兒歌。(扎一扎,扎風箏;折一折,折紙船;伸出小手,抓一抓。)

通過師生的動作演繹,學生很快就沉浸在做風箏的情境中,學生不僅很快就理解了“扌”的含義,還知道了這幾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中穿插動作表演,能夠讓整個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又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緩解低年級學生的疲勞狀況,也能讓他們的肢體更加靈活,高效的課堂也就這樣出來了。

3.語言描述法。

語言就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部分,通過語言描述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表達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聽故事是他們最喜歡的一件事,在語文教學中就需要老師用各種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江蘇特級教師李娟在教學拼音“j、q、x”時,就用故事創(chuàng)設了一個教學情境:

李老師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個周日母女勞動的場景,然后就開始講述:“星期天,媽媽一大早就用洗衣機洗衣服了,小紅看見了就趕緊端來了一盆水,洗起了自己的小手套……”一幅《洗衣圖》就呈現在了孩子們面前,而老師在一邊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一邊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j、q、x”。故事創(chuàng)設是低年級兒童進行合乎科學規(guī)律的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智力,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訓練學生語言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4.繪畫表現法。

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對生活中較為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教材中那些抽象的、遠離他們生活實際的事物出現時,教師就需要用其他方式來代替事物,因此合理利用簡筆畫創(chuàng)設情境,讓語文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如教學一年級《雨鈴鐺》一文,城市里的學生大都生活在高樓大廈里,他們對房檐都不太清楚,更不知道房檐上掛水珠是一個怎樣的場景。為了讓學生理解“房檐上,掛水珠,好像串串小鈴鐺。丁零當啷……”的場景,許多老師都會通過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通過繪畫藝術的再現,學生一下子就能感知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從而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5.多媒體應用。

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能夠比較全面、直觀地展現材料,將語文課本中的信息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利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方式有效結合,將教學內容栩栩如生展現在學生眼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把學生的感官同時調動起來,學生容易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能最大限度地讓教學變得高效。

特級教師于漪曾談到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如果開課伊始就能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那就如將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蕩起一圈圈的漣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牢牢抓住學生的心,讓課堂奏出美妙的“序曲”。全國模范教師、特級教師許嫣娜在執(zhí)教二年級課本《荷葉圓圓》時,一上課她就用多媒體給孩子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在碧綠的池塘里,綻放著幾朵美麗的荷花,荷花旁邊有許多大大的、圓圓的荷葉……優(yōu)美的畫面再配上節(jié)奏明快的兒童音樂,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下子就把學生給吸引住了,讓開課變得簡潔而高效。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能極大提高教學的效率。畢竟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穩(wěn)定,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所以將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不斷地刺激他們的大腦和神經,讓他們保持對課堂教學的“新鮮感”。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讓學生對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事物有清晰的認識,陶冶學生情操,拓展知識,讓教學變得更為輕松和高效!

四、情境教學法的誤區(qū)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老師注重通過“情境”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偏差,違背了情境教學法的初衷。

第一,形式主義的情境。在教學中,一些老師把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課堂點綴,忽視其真正的意義及作用,只是為了形式而創(chuàng)設情境;第二,脫離實際的情境。教學源于生活,所有教育教學都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在使用情境教學法時要密切聯(lián)系生活,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立足于社會,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第三,華而不實的情境。不管是通過精美的課件展示出來的情境,還是通過動作演繹的情境,或是生動語言描述出來的情境都應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而不是掛歷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