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是心理疾病中較常見的急診重癥,如果能夠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早期心理干預及輔導,是可以避免疾病發(fā)生的。筆者工作中經常遇到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出現(xiàn)心理創(chuàng)傷卻因未及時進行心理干預而造成較嚴重的臨床心理疾患和軀體傷害。文章結合2例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引起的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及繼發(fā)性軀體傷害,來說明預防心理疾患及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關鍵詞】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 早期心理干預 重要性

病例1 患者男,19歲,大二學生。于2009年9月甲流流行期間因發(fā)熱待查收入校醫(yī)院發(fā)熱病房隔離。當時學校發(fā)熱病人較多,學校騰出一座博士樓公寓專門用于發(fā)熱病人隔離,單人單間,房間帶有衛(wèi)生間及浴室,隔離期間三餐飲食由學校統(tǒng)一配送到隔離病房。該病人以高熱一天收住隔離病房。既往身體健康,無癲癇等病史。查體T38.6℃,P92次/分,R18次/分,BP100/72mmhg,一般情況良好,咽部充血明顯,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無腫大。心肺查體未見異常。入院時查血常規(guī)正常。入院后給予口服奧司他韋、清開靈靜脈點滴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隔離期間體溫波動在37.5℃至38℃之間,偶達39℃。隔離第四天傍晚在查房期間發(fā)現(xiàn)病人出現(xiàn)談話異常,出現(xiàn)要拯救人類等妄想語言,并伴有幻視、幻聽。就在說話期間突然出現(xiàn)全身強直性持續(xù)性痙攣,呼之不應,無口吐泡沫及大小便失禁,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光反應靈敏,頸無抵抗,心肺腹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陰莖勃起,四肢肌張力高,呈強直性收縮,病理反射未引出。心電圖干擾明顯,呈竇性心動過速。立即肌注地西泮10mg,30分鐘后上述癥狀無緩解,又肌注地西泮10mg,肌肉強直性痙攣稍減輕,但仍躁動不安,陰莖持續(xù)勃起。同時撥打120轉省級某三甲綜合醫(yī)院。做頭顱CT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胸片提示雙肺紋理增粗增重。綜合醫(yī)院要求到精神??漆t(yī)院會診。在前往精神??漆t(yī)院會診途中病人肌肉強直痙攣、陰莖勃起、躁動不安等癥狀逐漸緩解,自訴疲乏。發(fā)病持續(xù)4小時余。精神??茣\意見為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繼續(xù)回原三甲綜合醫(yī)院住院治療,住急診綜合病房。住院期間查腦脊液、腦電圖等均正常,復查頭顱CT正常。甲流抗體呈陰性。診斷為急性細菌性支氣管肺炎;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住院一周后出院,出院后學校學生處教師及家長繼續(xù)給予心理輔導和關懷,隨訪兩年正常無復發(fā)。

病例2 患者女,19歲,大二學生。因失戀患抑郁癥休學,半年后家長陪同回學校辦理復學手續(xù)。在回學校辦手續(xù)的兩三天后病人就情緒低落,睡眠差。回校第四天晚上在宿舍于凌晨1點左右突然出現(xiàn)全身肌肉痙攣抽搐,口唇發(fā)紺,面色蒼白,并從床上跌落在地。被同學送往校醫(yī)院急診。查生病體征正常,雙眼緊閉,流淚,全身肌張力增高,四肢肌肉痙攣抽搐,兩側對稱。左下胸部壓痛。心電圖正常。因肌肉痙攣抽搐不緩解肌注地西泮10mg,約半小時左右病人漸安靜。撥打120轉上級醫(yī)院檢查,最后診斷為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左側第七肋骨裂縫骨折。在后來的心理輔導治療過程中了解到該女同學發(fā)病當天碰到以前談戀愛的同學。

發(fā)生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常見原因

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是心因性精神障礙三大類型之一,又稱急性心因性反應[1]。常因自身疾病或外界因素誘發(fā),多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情緒興奮或低落、沮喪、睡眠障礙、幻視、幻聽等,甚至軀體不適及木僵[2]。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較少見。文獻報道中指出,應激性精神障礙大多發(fā)生在文化素質低,平時生活范圍小,對事物的認識、分析能力有限,并且適應環(huán)境能力較低人群范圍內[3]。筆者在高校工作二十余年發(fā)現(xiàn),有心理缺陷及心理疾病的學生不在少數,并由此誘發(fā)的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也比較多見。

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分析大學生發(fā)生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并由此誘發(fā)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社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低年級大學生剛脫離被過度照護的家庭生活,他們大多從幼兒園到高考前都被灌輸了“學習好就會有出息”“考上重點大學前途就會一片光明”等單一的思維方式。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對突發(fā)事件的抵御能力、承受生活變故以及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偏低。

2.大學時期是學生從單一社會角色轉變?yōu)槎嘀厣鐣巧奶厥鈺r期,很多學生由于受之前教育方式等因素影響,適應多個角色的能力較低。

3.學生對群發(fā)事件或者自然災害所引起的困難和境遇超過了自己的應對能力時,就會失去內心的平衡,這時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心理干預,就會引起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危機,進而引發(fā)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

4.經調查,大多數學生對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認識非常模糊,造成了對自身以及周圍人群的病情“諱莫如深”的狀況。不但疾病得不到規(guī)范治療,更嚴重地影響了自身心理健康,降低了個人抵御風險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以及醫(yī)療預防的方法探討

1.家庭教育不能缺失: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首先,父母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為孩子提供情緒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來緩解孩子的緊張壓抑心理。家庭成員間相互理解尊重,可以避免自信心不足、情緒不穩(wěn)等不良心理問題。其次,長輩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條件,期望過高會增加孩子的壓抑焦慮,使他對自身缺乏認識,阻礙孩子自身潛能的發(fā)揮。長期特別是生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會對孩子心理健康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第三,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有利于兒童、青少年擺脫消極情緒,保持健康快樂健全的心境。

2.學校教育:學校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應積極有效地鼓勵學生選修心理健康課程,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并在個體面臨重大的生活事件或者群體危機事件(如傳染病散發(fā)和流行、外界自然災害、群體傷害事件等)發(fā)生初期及時引入心理干預措施。運用正確的心理疏導措施針對不同事件性質進行個別或者團體干預,以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和處置心理壓力及應激狀態(tài),使學生的心理預期走向正常的軌道。

3.醫(yī)療預防:校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對學生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敏銳發(fā)現(xiàn)引發(fā)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預兆,及時聯(lián)系心理保健專業(yè)人員引入心理干預措施;其次,積極有效溝通,發(fā)現(xiàn)苗頭及時聯(lián)系家長、教師或者其他對個體具有影響力的人員,不得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甚至為了推卸責任而漠視患者心理狀態(tài);第三,尊重任何一個病人,在醫(yī)生面前無所謂好學生、壞學生,富學生、窮學生;第四,對有心理疾患的病人治療要徹底,同時心理輔導要及時;第五,非心理??漆t(yī)生尤其是校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在治療客觀軀體疾病時還應熟悉了解學生群體引發(fā)心理問題的普遍原因,比如,家庭經濟困難、戀愛失敗、學習中遇到困難、與同宿舍同學相處困難、對個人及社會期望過高等,掌握與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患病人的溝通技巧和心理輔導技能,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疏導,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更應該耐心細致地找準切入點,緩解學生抵觸情緒,策略性地“看病”;第六,對有可能發(fā)生應激性精神障礙的易發(fā)患者在治療護理期間要態(tài)度和藹,使用安慰、關懷、同情、認可、鼓勵性語言,正確運用肢體語言,如撫摸、握手、微笑等來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第七,有文獻報道指出適當劑量氫化可的松可預防應激性精神障礙[4],可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予以嘗試。

參考文獻:

[1]Davydow DS, Zatzick DF, Rivara FP, et al.“Predictors of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return to usual major activityin traumatically injured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GenHosp Psychiatry,2009,31(5):428-435.

[2]王麗穎、楊蘊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年第31期,第112-113頁。

[3]王燕、陳艷:《40例老年期急性應激性精神病臨床分析》,《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年,第15頁。

[4]Schelling G,Bribgel J,Roozendaal B,Stoll C,Rothenhausler HB,Kapfhammer HP.“The effect of stress does of hydrocortisone during septic shock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survivors,”Biol Psychiatry, no.50(2001):97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