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大學校園WIFI的全面覆蓋,手機作為一部移動的網絡平臺,其便捷性深受大學生青睞。手機使得大學生對信息的捕捉更加迅捷,極大地方便了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然而,大學生對手機的過度渴求和依賴又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其發(fā)展。手機依賴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引發(fā)了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問題。心理彈性的實質是各種保護性因子,這些因子使得個體在面臨網絡誘惑時能積極應對,有效降低網絡的負面影響,從而降低手機依賴,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依賴 心理彈性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大學校園WIFI的全面覆蓋,大學里“手機族、低頭族”越發(fā)普遍。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1]。手機上網使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如視力下降、睡眠紊亂、學業(yè)不良,甚至手機依賴等。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作為手機網絡使用的主要成員,存在許多手機依賴者[2]。然而,我們也發(fā)現,同樣使用手機上網,為什么有的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有的大學生卻沒有呢?許多研究者從互聯(lián)網自身的特點、環(huán)境因素及網絡成癮者個體自身因素等方面對手機依賴成因及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心理彈性作為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或者刺激時的良好適應過程、結果與個人特質[3],其實質是各種保護性因子。良好的心理彈性體現了個體對危機的有效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心理彈性能幫助個體消除或減少來自外界的不利影響,是面對挫折的“反彈能力”。

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

本調查采用隨機取樣法,選取了三所省屬地方院校5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為81.2%。其中,男生182名,女生224名,生源地農村的173人,城市的233人。采用SPSS18.0對調查結果進行錄入分析。

2.研究工具

采用付桂芳、李歆瑤等人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4],該問卷信度為0.827,包括九個題目,每個題目共有五種選項:總是、經常、一般、偶爾、從不。其中,陽性選項為總是和經常;陰性選項是一般、偶爾、從不。有一到三項陽性選項者為輕度手機依賴,四到六項陽性選項者為中度手機依賴,七項及以上陽性選項者則為重度手機依賴。

地方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

1.智能手機使用普及化

隨著網絡的全面覆蓋,手機功能的多元化,手機使用的便捷性、高效性、有效性以及手機消費對個性的彰顯,使得智能手機深受廣大青少年青睞,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幾乎人手一機,甚至有的學生是雙機或多機交替使用。運用智能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網絡的強大魅力使手機依賴現象隨處可見。

2.智能手機使用時間普遍較長

本調查發(fā)現,24.6%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在6小時以上,甚至有2%的學生使用手機時間超過10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幾乎夜以繼日地在玩手機。同時,調查還發(fā)現近乎81.2%的大學生在睡覺前看手機,35%的大學生在上課時使用手機,89%的大學生在課間玩手機。96.2%的大學生玩手機的主要目的是上QQ、微博、微信及瀏覽信息,46.5%的女生使用手機是在不斷追劇,23.6%的男生喜歡用手機長時間玩網絡游戲。

3.男大學生手機依賴顯著高于女大學生

本次調查分析顯示,地方院校男大學生對手機依賴一般以及嚴重的有24%,而女大學生為19%,T=-0.842,P=0.039<0.05。這與梁潔、李孟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能是因為男女生之間的性格差異造成的。在個體的成長中,由于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要求差異,男生要勇敢、有擔當、獨立、堅強;女生要溫柔、善良等。這使得男生遇到事情總是悶在心里,獨自承受,為了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尋求成就感和心理平衡,男生有更高的手機依賴;而女生在面臨困惑時社會會包容她們的軟弱、眼淚,并且也相對容易得到同情與支持,因而女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較低。

4.生源地農村的大學生比城市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嚴重

調查發(fā)現,生源地在農村的大學生對手機依賴一般以及嚴重的占27.8%,而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占26.3%,P=0.657>0.05。這可能與農村大學生相對較低的認知、自信等因素密切相關,通過網絡可以暫時躲避現實的沖擊,甚至可以獲得心靈的慰藉。

心理彈性對手機依賴的干預

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就是通過保護性因素來消除不利因素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使得個體成功應對逆境,達到良好適應的狀態(tài)。構成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子非常龐雜,粗略地可以分為外部保護性因子和內部保護性因子,外部保護性因子有父母的監(jiān)控、良好家庭氛圍等;內部保護性因子有超強的自控力、合理的認知、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等。外部保護性因子最終通過內部保護性因子對危機進行干預。由于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子眾多,在此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個體合理的認知有利于降低網絡成癮的傾向

艾利斯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心理與行為是由對刺激事件的認知、信念引發(fā)的,而不是由刺激本身導致的。也就是說,該理論認為手機成癮是由不合理的認知、信念導致的,反之,如果我們能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有合理的認知,則會促使個體產生積極情感,進而激發(fā)個體與之相應的行為,降低手機成癮的可能性。合理的認知有利于影響個體正確認識手機,主動避免或減少使用手機對自己的潛在傷害,從而降低手機成癮的傾向。

干預手機成癮的合理認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對自我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比如短板與優(yōu)勢、困境與出路,只有對自我有較為理性的認知,個體才會胸有成竹,未雨綢繆。其次是對手機有理性的認知,要明確它們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應該是我們所發(fā)明的一切的主宰者,而不應受之操控。再次是對網絡的理性認知,正確認識網絡的虛擬性、放大效應,對網絡信息有甄別能力[5]??傊?,日新月異的網絡世界、層出不窮的網絡軟件以及五花八門網絡陷阱等在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只有合理認識網絡、手機以及自我,才能有助于我們合理使用手機。

2.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有利于降低手機依賴的傾向

需要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優(yōu)勢需要將決定人的意識和行為。人類的心理需要主要有歸屬與愛、尊重、自信等,大部分基本心理需要都可以通過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滿足。擁有良好人際或社會支持的個體可以更有能力應對網絡的不利影響,手機依賴較弱;而糟糕的人際關系會使個體缺乏歸屬與愛、尊重的需求,個體為了滿足這種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心理需要,便會向虛擬的網絡尋求滿足、慰藉,他們會利用網絡社交平臺交友、發(fā)帖等,從虛擬中獲取友情與關愛,從而形成網絡依賴。

3.優(yōu)良的學業(yè)成績有利于降低手機依賴的傾向

學業(yè)成績是我們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優(yōu)良的學業(yè)會給個體帶來高自信、高成就與滿足感,形成高心理彈性。而在關于網絡成癮與學業(yè)水平之間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成癮者學業(yè)成績較非成癮者差[6],網絡成癮會影響學業(yè)成績,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學業(yè)成績呈負相關[7]。優(yōu)良的學業(yè)水平能夠促使學生將時間、精力放在學習上,獲得滿足感,提高個體的自信心、控制力,從而降低網絡的吸引力。如果大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挫敗,網絡游戲又恰好滿足了其在學習中無法獲得的成就感,那么,在現實中,他們便會用更多的時間上網,從中獲取成功感、自信,長此以往,他們用于學業(yè)的時間就會減少,學業(yè)水平會更低。如此反復,就會陷入網絡成癮的死胡同里。

提升心理彈性,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的策略

1.對手機及網絡建立合理認知,提升心理彈性,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

認知決定行為與心理,合理的認知有助于良好情緒的養(yǎng)成,進而提升心理彈性,規(guī)范個體的行為。面對充滿誘惑的網絡,大學生很容易迷戀其中難以自拔。建構大學生對手機及網絡的合理認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全面理性地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的優(yōu)缺點,及時調整狀態(tài),為查漏補缺做好充足準備。第二,有明確的方向。在理性的自我認知基礎上,對未來有比較合理的規(guī)劃,尤其是大學畢業(yè)后的職業(yè)方向,這樣在大學里才能有奮斗目標,不至于讓自己迷失于網絡。第三,對手機有正確的認識。智能手機最根本的作用是有效信息的及時交流,它作為一部移動的網絡平臺,還兼具網絡的虛擬性、放大效應,缺乏真實性、權威性。若一味地沉溺于網絡,就會使大學生喪失自我,浪費大好青春。因而,只有建立對手機及網絡的合理認知,提高心理彈性,才能降低手機依賴傾向。

2.建構良好校園人際關系,提升心理彈性,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

良好人際關系是心靈安慰劑,它能讓遠離親人的學子從其他人那里獲得關心、愛與歸屬感,滿足學生由于遠離家人而造成的心理需求缺失,提高個體的心理彈性,有助于降低個體對手機的依賴。良好校園人際關系包含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宿舍關系。對于大學生來說,宿舍就是他們大學的家,是他們溫暖的港灣,是心靈的加油站。融洽的宿舍關系是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校園人際關系,它影響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的質量,是良好校園人際關系建構的基礎。良好校園人際關系的建構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及時有效的溝通,消除誤會分歧;二、制訂公共守則,共同遵守,并按時履行各自義務;三、親密但不失界限感。

3.豐富大學校園業(yè)余生活,提升心理彈性,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

在大學里,大學生擁有相對較多的業(yè)余時間,但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會合理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由于缺乏自制力,很多學生喜歡利用網絡消磨時間,從而導致網絡依賴。因此,學校要根據大學生情況,結合自身資源,多為學生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讓他們對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期待與自信,滿足其心理需求,以降低他們的上網行為。

4.政府與學校齊抓共管,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管理與控制,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

網絡是滋生網絡依賴的虛擬場所,許多大學生留戀網絡是因為癡迷于網絡游戲或網絡上的一些無聊信息。因此,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網絡環(huán)境的管理與監(jiān)督力度,約束、凈化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為網民提供干凈的網絡環(huán)境。其次,大學生多數時間是生活在校園內,大部分都是通過校園網絡進行上網。學??梢酝ㄟ^對網絡環(huán)境的控制,減少校園網絡WIFI與移動網絡的覆蓋,以降低大學生上網的次數與時間。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加強對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控制與管理,合理限制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避免大學生對手機形成依賴,間接預防網絡成癮,降低其成癮概率。

參考文獻:

[1]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8。

[2]莫明琪、楊元花、徐希錚:《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影響因素研究》,《文史博覽》(理論)2016年第10期,第67-71頁。

[3]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89-96頁。

[4]付桂芳、李歆瑤、徐柱焜、韋憲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調查研究》,《高教學刊》2016年第1期,第65-66頁。

[5]梁潔、李孟晉:《關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調查研究》,《新校園》2016年第2期。

[6]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綜述》,中國商品學會學術論壇暨中韓商品科學交流會議,2011。

[7]姜飛:《“低頭族”現象的心理學成因及其對策研究》,《江蘇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