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泉: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九葉詩派綜論》《北美高校本科教育考察報告》等,曾有中學語文教學和高考命題經(jīng)歷。

楊林柯:陜西師大附中教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項目組特聘專家,陜西師大文學院碩士生導師,被評為《教師月刊》2012“年度教師”,入選《中國教育報》2014“推動讀書十大人物”,著有《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

孔令元:西工大附中語文教師,陜西師大語文教育碩士生導師、免費師范生指導教師,曾獲第四屆全國語文教師說課大賽高中組特等獎、《語文學習》雜志“語文教師的精神成長”優(yōu)秀教師。在《考試研究》《中學語文教學》等發(fā)表文章60余篇。

對話時間:2018年6月10日

觀察與評價: 2018年高考作文試題評介

孔令元:兩位老師好!很高興我們能一起討論高考作文這個話題。高考已經(jīng)結(jié)束,全國八套高考作文也全部公布。請兩位對試題進行點評。

楊林柯:總體看,2018年的全國高考作文命題,除上海的作文命題切口小、接地氣外,似乎宏大敘事或抒情的特點愈見明顯,鼓勵學生關注外在、淡化自我,把注意力放在諸如國家發(fā)展、時代進步、使命擔當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語言運用、地域文化精神等方面。個別題目讓我想到1982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有2012年江蘇的作文題“憂與愛”。

具體來說,上海的命題依然獨領風騷,鼓勵學生關注“人與人的關系”,追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希望學生回到自己內(nèi)心。這樣的命題超越了“載道”的傳統(tǒng)指向,讓寫作的“自塑”作用得到彰顯,也使作文命題的選拔價值與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在該命題中趨于合一。

全國卷Ⅱ回歸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取材于“二戰(zhàn)”期間的真實事件。材料頗有開放性,引導考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在審題上有一定難度,核心立意和外環(huán)立意的界限比較模糊。題目強化了對考生信息加工、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等關鍵能力的考查,走出了二元思維的套路,拓展了命題的選擇空間,也可以更好地引領語文的思辨性教學。

全國卷Ⅰ屬于宏大敘事,讓外交官、政府發(fā)言人或人民日報評論員寫,也許更合適,讓十幾歲的學生寫,實在有些強人所難,讓真正讀了一些書、有些積累、有些思想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用武之地。全國卷Ⅲ亮出三個時間點和空間點,用三個標語暗扣改革開放與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主題似乎已經(jīng)定好:追求發(fā)展的速度和效率也當保護好青山綠水,這是雄安新區(qū)乃至全國要走好的新長征路。材料有近40年的歷史跨度,也真為難了00后的孩子們。北京卷和全國Ⅲ幾乎是一個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微寫作”有引導語文教育教學關注名著閱讀的導向作用,還是值得贊許的。

天津卷“費盡心機”,讓學生思考“成器”“成才”的問題,雖然關注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依然離不開工具價值,屬于螺絲釘思考??鬃诱J為:君子不器。君子是載道的,不能成為器物,成為工具。在莊子那里,大器是免成的,英雄是不追求成功的,人要在天空下思考,在大時空里逍遙,而不是成為某個系統(tǒng)的螺母或螺絲釘。器用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把生命作為手段而沒有作為目的的工具化思考,和教育本質(zhì)是相悖的。

江蘇的作文題讓學生思考語言的文化使命、哲學使命,也算匠心獨運。北大張維迎教授有關于“語言腐敗”的演講、湖北語文教師蘇祖祥“漢語為什么越說越猥瑣”的文章都有很大影響,但前者是北大博導,后者是語文學者,而只是十八歲的孩子能不能有這樣的文化擔當,值得思考。語言的背后是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江蘇的題目是個有追求的題目,只是太大了一些,不知道命題人關注到言論限制的問題沒有,如果學生寫到這一點,閱卷人會怎么評判?浙江的題目地域化特征明顯,也很霸氣,好像是一個浙江省的文化廣告,大抵離不開宏大抒情的路子。

其實,給材料作文的“材料”就是一個“話題團”,里面必定含有“主要話題”和“次要話題”。寫什么話題,確定什么樣的立意,完全在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觀念“水位”。

張巖泉:借用陳平原教授談論語文教育的話,高考作文也是一個“門檻很低,堂奧很深”的話題,容易年年造成“全民圍觀”現(xiàn)象。

高考試題命制本來就是“貓鼠游戲”,必然追求變化,作文試題自不例外,在語言材料、題旨引導、考核內(nèi)容及考核方式等都會體現(xiàn)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顯或隱的變化。其中突出表現(xiàn)為:

自時間角度來看,特別注重改革開放40年、新世紀、新時代及美好未來這一時間縱軸,而落腳點又在新時代的時間節(jié)點,比如全國卷Ⅰ和卷Ⅲ、北京卷均著力于此,只是有“明示、暗示”的區(qū)別。

從空間角度說,九道試題無一關聯(lián)中國與世界,即使全國卷Ⅰ“題干”提示的“2017年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強調(diào)的也是“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成就而非“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世界”“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一類指向,很微妙地顯示并非眼光向外而是向內(nèi)凝聚的態(tài)勢。

就結(jié)構(gòu)關系而言,多題凸顯的是“世紀寶寶中國夢”題旨,引領千禧年考生主體在“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一代人使命與新時代新格局”相關聯(lián)處審題立意,并以此為中心思考作文。

上述三點,時時彰顯的是基于“厲害了,我的國”式的豪情壯志,處處流露出中國特色的全面自信。俗話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高考作文試題觀照中國最重大、最緊迫的現(xiàn)實,關心一代青年才俊的道德情操、思想品格既大義凜然又合乎情理,這樣的試題命制思路“政治正確”,并無什么明顯不妥,但也因此失去了懸念,難以激發(fā)人們議題豐滿、深廣度與彈性兼勝的探究及討論了。

孔令元:兩位老師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作文題是哪一道?為什么?

張巖泉:今年沒有特別喜歡或特別不喜歡的作文試題??梢灾卑椎卣f,前面五個試題都不是很欣賞,有各種各樣的不滿意。大體上理由如下:時間直線進化的歷史觀,這種建立在啟蒙理念基礎上的時間觀當今已經(jīng)受到許多質(zhì)疑;個人涵化于偉大時代的價值觀,這種忽視個體選擇權(quán)利的人生觀怕是不太符合萬千青年在新時代的萬千可能。雖然,任何作文試題(更何況高考作文試題)命制者都有權(quán)利通過提供材料、提示語等形式來設置題旨、框定范圍、指引方向等,但是引導考生既體會時代進步的一日千里又認識歷史演變的曲折坎坷,既強調(diào)條條大路通羅馬又提醒通向羅馬的道路有萬千條,“心游千仞,視通萬里”,站在中國看世界、立于新時代回首歷史長河,不是更從容、更開闊、更辯證嗎?因為2017年以全國卷Ⅰ為代表的試題已實現(xiàn)了這樣的設想,得到了良好贊譽,實在沒有理由往回走。江蘇卷試題自然融入語文試卷及作文試題,值得點贊;不過,題干中的“語言”是在引申意義上應用,理應有一個語義語用涵蓋面廣、文字表述準確規(guī)范的“定義”,而不像現(xiàn)在這樣只有“發(fā)散”卻無“凝練”。

相比較而言,上海卷、全國卷Ⅱ、天津卷是我看好的試題,但也有遺憾。上海卷文字說明部分一如既往“惜墨如金,留有余地”?!氨恍枰碧烊魂P聯(lián)雙方或多方,無形之中增添了許多可寫的人情事理;而且,“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固然容易往正面事物方向聯(lián)想,但畢竟題干中并沒有這樣“不容二想”的規(guī)定。因此,如果真有個別或少數(shù)考生穿插寫到某些過氣明星還渴望被萬眾膜拜、某些控制欲很強的家長還寄望成年子女天天承歡膝下、某些退休官員還盼望老部下時刻來請示請安,我衷心希望閱卷教師能夠會心一笑或啞然失笑而不是勃然大怒,給予考生合適的評分。想當年,魯迅先生為蕭紅的小說《生死場》作序時,就頗為激賞其“越軌的筆致”。全國卷Ⅱ“幸存者偏差”的材料在部分批判性思維及心理學測試中出現(xiàn)過,此題對考生在多向度審題過程中精準選擇寫作角度并作深度發(fā)掘及舉一反三的寬廣思考是一場考驗,考查的正是考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深入思考品格和突破思維定勢、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由此及彼的思維遷移能力。但是,本題審題具有相當難度,網(wǎng)上已有不少當屆或往屆考生承認自己審題不清、失誤連連??紤]到分區(qū)地域教育水平差異,可能將全國卷Ⅰ、Ⅱ調(diào)換更為恰當。我個人覺得,高考作文審題宜降低難度,或設置一個較低的門檻,呈現(xiàn)“坡度運動”性質(zhì),起步不要過于“陡峭”,讓所有考生可以拾級而上,直至登堂入室。天津卷例證的是“器宇軒昂”一面,從試題命制主觀角度推測,應該從“正能量”方面立意;但是,倘若也有考生列舉若干“器量狹小”或“方枘圓鑿”之類事例來豐富“器”的議論,不知閱卷教師該如何應對?

楊林柯:還是最喜歡上海題,因為最接地氣,寫作切口小,尊重寫作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最不喜歡全國卷Ⅰ,因為它似乎更像政治題,無法成為引導語文教育教學的指揮棒。

孔令元:下面來關注今年試題的新變。第一個變化是,從2015年開始,有人把全國卷的作文類型稱為“任務驅(qū)動型作文”,2016和2017年都延續(xù)了這一思路。今年全國卷Ⅱ似乎又回到了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兩位如何看待這種反復與回歸?

楊林柯:所謂“任務驅(qū)動型作文”也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考試寫作都有強制性“任務”,只是“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在審題上不為難學生而已。今年全線回歸材料作文大致從命題技術上考慮較多吧。畢竟,材料作文能夠較好地防止猜題、宿構(gòu),又可以檢驗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

張巖泉:作文或“寫文章”無非就是追求傳情達意、析事明理的理想過程及圓滿結(jié)果,所謂“表達與溝通”是也。高考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形式,作文是語文考試的“規(guī)定動作”,責任重大,自然而且必定有更多、更嚴密的設計及考量,包括對考生語言文字掌握程度及應用能力的考查、對考生“情意事理”及“三觀”的審視、對考生思維品格及思想層級的觀察等??傊?,能夠有效考核出考生上述方面綜合素質(zhì)的試題就是好的試題,能夠準確考核出考生語文能力、寫作水平層級的考試模式與命題思路就是好的模式與思路。

至于近年高考作文試題的反復變化,我并不掌握內(nèi)情,只能從“歷史與現(xiàn)狀”反向推測:一是可能本來就沒有長期目標和清晰路線,一切尚在嘗試、摸索、磨合之中;二是材料作文、任務驅(qū)動型作文都不過是不妨一試的試題命制思路及模式,當然可以反復試驗,乃至在恰當?shù)臅r候放棄、回歸或重組。就像今年全國卷Ⅰ,前面一組年份大事說明相當于作文素材,后面一段文字說明接近思路引領,將材料出示與任務驅(qū)動“混合”。所以,不必“深文周納”,揣測試題命制者每一個招式背后都有微言大義。當然,任何一種思路及模式的嘗試、調(diào)整、改進及完善都需要時間,數(shù)年間以某一種思路及模式為主打,這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正因為高考影響非同小可,所以要更加慎重,不適宜“彎道超越”,在小步快走中容許試錯糾偏。其實,高考作文試題命制核心素養(yǎng)、層級區(qū)分、量化指標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問題已到了亟須解決的時候了。

孔令元:今年試題的另一個顯著新變,是高考作文對時代感和時代精神的彰顯顯著加強,進一步關注社會現(xiàn)實。那么,兩位認為,高考作文應如何處理與把握和“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

楊林柯:我以為,作文教學和寫作當“警惕大詞”,作文考試應該更重視“自我的構(gòu)建”,因為健康的自我是健康社會的必備條件,時代風氣也是由每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所以獨立思考的精神尤為重要。

張巖泉:一代才俊總歸要成長為國家中堅,若要站得穩(wěn)、行得遠,必然要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大地”,萬千青年總不能個個像宇航員一樣漂浮在外太空眺望星辰。高考作文試題觀照國家與世界,關注民族與人類,關心歷史與現(xiàn)實,這是“題中應有之義”。試想,中國學生不心系國家民族命運,中國青年不思考當下責任時代使命,那么能夠寄望于何人?然而,個人與新時代之間有四通八達的路徑,一代青年擔當使命有繁復不一的方式,現(xiàn)實政治與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屢仆屢起的社會歷程有隱秘寬廣的關聯(lián),只要明確底線,大可不必步步設防,讓考生束手束腳,只能往設定方向飛奔。如果我們欣賞“鳶飛魚躍”的大千世界,那么就該欣喜于高考作文的“旁逸斜出,生機盎然”,哪怕只有吉光片羽的瞬間,那可能也是身心飽脹的青年人靈動鮮活的生命的搖曳多姿,是多思善感的一代才俊新奇獨特思緒的奮然一躍。

分析與思考:高考作文命題與測評

孔令元:我們從今年的高考作文跳出來,一起探討一下高考作文命題與測評的問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語言應用、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文化理解四個層面的內(nèi)容,那么兩位認為高考作文考核的基本目標是什么?如何命題才能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體現(xiàn)高考的選拔功能?

張巖泉:“語言應用、思維發(fā)展、文化理解”三方面核心素養(yǎng)在試題中體現(xiàn)較為充分,也較為均衡;“審美鑒賞”似乎只有北京卷的“微作文”照顧到了,一些試題題干文字都未能顯現(xiàn)高考“語文試卷”理應自帶的“文采”。

楊林柯:目標應該是“真實而理性的表達,自由而獨立的思考”。教育是最大的“人學”,最難設計和量化的也是人?!叭说慕逃辈攀墙逃暮诵摹恼Z文教育教學的內(nèi)在價值看,高考命題不僅要引導學生對客觀世界進行“外觀”,更應該引導學生對主觀世界進行“內(nèi)視”,學會自我審視,自我教育,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甚至可以說人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認識你自己”。要引導學生向自己“說真話”,健全自我的人格。

還有一點,高考命題不能在審題上過分關注。命題者過分看重“審題”,會降低試題的效度和區(qū)分度,也不利于選拔思維多元的考生。今年全國卷Ⅱ作文的開放度就很好,值得深入研討和學習。

孔令元:完整的大型教育考試包括命題、考試和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除了命題環(huán)節(jié)之外,兩位認為我們目前的高考作文評價(即閱卷環(huán)節(jié))存在什么問題?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進?

楊林柯:作文評價環(huán)節(jié)問題很大,主要就是因為趕時間進度,無法精研細讀學生的作文,評判中過重辭采、文面、結(jié)構(gòu),淡化說理邏輯;加之教師的價值觀多元,甚至比較混亂,導致一些很有思想見地、很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學生的作文被誤判,雖有“第三人仲裁”,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三者獨裁”。假如第三人還不如前面的兩位評判者,學生的倒霉就是注定的。目前的流水線閱卷提高了閱卷效率,但卻很有殺傷力,導致作文分數(shù)的中庸化,也導致語文教育的平庸,缺乏創(chuàng)新的活力,難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熱情,所以教育改革的“導師制”勢在必行。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必須多讀文史哲以及教育類書籍,能夠正確、合理、準確判斷考生的作文水平。

張巖泉:要建立一支高素質(zhì)、相對穩(wěn)定的高考作文閱卷教師隊伍,并予以必要的、持續(xù)的培訓。要形成一套層級區(qū)分明顯、量化指標明確、操作性強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閱卷教師要勇于承擔責任,嚴格評判,盡最大努力追求公平公正;必須破除“維穩(wěn)、保險”心理,避免“削峰平谷”,宜高(分)則高(分),遇低(分)就低(分),只對試卷負責。

孔令元兩位都說得很好,我想作一下補充。從作文閱卷情況看,目前仍然存在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閱卷壓力較大,閱卷速度較快。每個省的高考少則幾萬人,多則幾十萬人,要在短時間內(nèi)閱完全部試卷,而且全部要雙評,速度太慢確實無法完成任務。但如果只考慮完成任務,閱卷質(zhì)量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不能仔細閱讀考生作文,而只是粗略瀏覽,那么對作文的評判就會失真,這對考生是極不公平的。

二是作文分數(shù)趨中率不低,打保險分現(xiàn)象仍然存在,導致試題區(qū)分度不高,考生拉不開差距。語文試題的區(qū)分度連續(xù)多年是各科目中最低的,其中與作文區(qū)分度低有密切關系。

三是高強度高壓力,但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作用并不如預期,教師閱卷意愿較低。以語文學科為例,一般來說,大約需要工作八到十天左右,每天盯著電腦的時間在八個小時左右,對教師身體是一種考驗。一些省份的閱卷缺乏必要的試題解讀、試題分析、研討交流等輔助環(huán)節(jié),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及對教學的改進并不如預期,導致教師閱卷意愿不高。

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進行頂層設計,通盤考慮解決問題。這里列舉上海的經(jīng)驗,我以為是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方案:

首先,上海高考的作文分數(shù)為70分,同全國卷相比,增加了10分,并劃分成若干個檔次進行評分,這就進一步拉大了考生作文之間的差距,提高了試題的區(qū)分度。這是通過命題技術上的改進來提高區(qū)分度的方法。其次,從閱卷師資上,每年高考前都會花一周時間對幾百名資深語文教師進行培訓,迄今已經(jīng)累計培訓幾千人,從這些人選中再最終遴選出核心骨干教師,授予高考語文閱卷的“上崗資質(zhì)證書”,淘汰率接近50%,這充分保證了閱卷教師素質(zhì)。再次,從閱卷系統(tǒng)設置上改進,閱卷設定了約4分鐘的閱讀時間下限,不到時間無法進行翻頁和提交。據(jù)統(tǒng)計,閱卷老師每天批改作文約150篇,平均4分鐘左右完成一篇。這極大保證了高考作文的評閱質(zhì)量,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考生的利益,做到了公平選拔。最后,形成了閱卷教師遴選的價值標準?!坝醒酃?、有責任心、有愛心”,是遴選高考語文閱卷教師的三個重要標準。把每一個考生都視作自己的孩子,審慎負責地評閱每一份答卷,已經(jīng)成為評卷教師們的共識。

比較與借鑒:中外高考作文命題與教學

孔令元:能否結(jié)合對國外母語與高考的研究,談談中外高考作文命題有何差別?

張巖泉:簡單說,中國日常作文訓練注重思想正確、情感健康、文筆優(yōu)美、文體規(guī)范之類,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但近年有所改變,在逐漸強化議論的思想深度、廣度、彈性、復雜性、遷移性及嚴謹性等,對辭藻、文句等偏于才子氣之類因素的重視有所下降。歐美幾個主要國家高考作文試題命制看重考查考生應用語言說明事物、分析問題的水平或能力。但它們內(nèi)部也存在差異:德國一向被人看作哲學傳統(tǒng)深厚的國度,然而其高考作文卻很少設置哲學命題,而是常常要求考生結(jié)合文學名著閱讀的特定人物或情節(jié)展開闡釋。法國有根深蒂固的“學科鄙視鏈”,哲學、數(shù)學被認為是天才學科,所以其高考作文要么從大哲學家著作中抽取一段,要么直接設置一個哲學命題作為試題,“宏大高遠”極了,倘若沒有法國中學學時(超過科學學時)豐富的哲學課程鋪墊,考生怕是在審題階段就會一頭霧水,更別提奮筆疾書了。不過,如果有人提倡在中國中學進行法國式的哲學教育,我是持保留意見的;在當下情境中,哲學教育很可能蛻變?yōu)楦咝U卫碚撜n的下放版或普及版。美國高考作文試題大多從社會生活中取材,或選取青年學生成長過程中已經(jīng)遭遇或可能碰到的問題,比德國、法國接地氣;通常不設置明確的審題方向、價值引領文字說明,發(fā)散性、開放性強,考生自由發(fā)揮空間較大。

孔令元:在作文教學方式上,中西方有何差異?可供我們借鑒的地方是什么?

張巖泉:中國作文教學恰恰缺乏行之有效、可供推廣的模式、規(guī)范,長久停留在個人或小群體經(jīng)驗主義層次。如今,雖有一批教師獨立探索,各自為營,卻還沒有涌現(xiàn)出一呼百應的領軍人物,還沒有出現(xiàn)撒豆成兵的可喜局面。中國基礎教育作文教學成績不容抹殺,但這里著重提出問題:

一是作文教學系統(tǒng)性、計劃性不足,缺乏體系性教材建設。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內(nèi)容都是夾雜在閱讀教學中穿插進行,呈現(xiàn)零散狀態(tài),不像其他語文知識及能力教學,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也從沒有一套與語文閱讀教學配合默契的作文教材,最新出版的“高中語文教育新課標”仍然不盡如人意;同時,多數(shù)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很少精心準備,往往沒有書面教案之類材料,顯得比較隨意。

二是教師作文批改缺乏規(guī)范與標準,基本上是一人一準則,難以形成規(guī)范和具備權(quán)威感;加之一些教師作文講評與作文時間間隔很久,不僅教師如霧里看花、印象模糊,學生更是時過境遷、味同嚼蠟了,自然不會有好效果。

三是教師既缺乏寫作各類文章的豐富實踐經(jīng)驗,也缺乏“與時俱進”的理論與技能培訓,僅憑著大學時期掌握的陳舊理論及少得可憐的寫作練習,要想對日新月異的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目的應付裕如,當然是困難重重。美國作文教學進階明晰,顯示訓練及考查的梯度差異,對應不同年齡及年級:低幼(小學)階段,著重培養(yǎng)觀察能力,要求對外部世界及物品能夠用簡潔、直接的語言說明描述清楚,并作初步探究;中間(初中)階段,要求對較復雜的外部世界、社會現(xiàn)象、文化問題能夠通過理性思考、邏輯論證,有理有據(jù)提出自己的看法,強化在個人與現(xiàn)實及歷史文化現(xiàn)象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思維品格養(yǎng)育,著重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釋問題的能力;高級(高中)階段,要求對存在爭議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政治歷史問題或某個特定命題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jié)合人生閱歷開展具有相當深廣度的質(zhì)詢、辯難、探究,獨立或通過小組研討得出結(jié)論或提出評價性意見,著重培養(yǎng)深度思考、往復辨析并進而自主探究的品格與能力。

三個階段都視思維品格、寫作方法、語言能力的育成重于知識傳授、標準達致、分數(shù)獲得,教師對作文的評判也著重在學生理性思維展開和語言文字運用這些環(huán)節(jié)上。

反思與啟示:從高考作文看語文教育

孔令元:結(jié)合作文試題,您認為我們中學的作文訓練是否有效,存在哪些問題?如果要改進,作文教學“教”的著力點應該是什么?

楊林柯:沒有大量的閱讀墊底,沒有讀書求知的興趣,一味強調(diào)“訓練”只是徒增學生的負擔而已。我認為,作文教學的“教”應該首先讓學生多讀,多寫讀書筆記,多寫自由隨筆,少寫格式化的應試“作文”;而且教師要成為一個熱愛閱讀寫作的人,這樣才能成為學生閱讀寫作的引路人。

張巖泉:我在五月份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時曾經(jīng)說過,“一個好的寫作者無非就是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可寫的素材與思考,愿寫的興趣與熱情,善寫的技巧與能力?!毙枰倪M的著力點也應該落實在上述三方面:不僅詞語、句子、寫作素材,其實見解、觀念、態(tài)度、思想等等都需要預先積累,否則絕無可能到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寫作興趣、寫作熱情的保持有時是一件困難乃至痛苦的事情,因為尋求進步的寫作就像爬一道長坡,將坡頂踩在腳下,此后才是一馬平川。寫作技能更接近波蘭尼所謂“默識”,理論方法的學習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的有效途徑必然是練習—反思—提高,再練習—再反思—再提高,在風浪中學習游泳,讓戰(zhàn)火淬煉將軍。

就作文教學而言,“化零散經(jīng)驗為規(guī)范模式,將點滴體會升華到理念方法層次,把個別人的自發(fā)實驗轉(zhuǎn)換為有理論引導、有方案落實、要過程調(diào)控的自覺推廣”,我認為是目前緊要的工作之一,教育職能部門、教育研究機構(gòu)、中小學語文教師及社會各界關懷語文教育人士應該責無旁貸、攜手并進。

孔令元:很多語文老師都講,要寫好作文必須多讀書。但這樣說似乎顯得很籠統(tǒng)。就您的經(jīng)驗來看,寫好高考作文和“讀書”的關系是什么?兩位有哪些好的建議?

楊林柯:自由讀書的同時,也可以帶著問題去讀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在本子上寫或者旁批都行。沒有積累,沒有感受,沒有思想,沒有心腸,是寫不好作文的。

張巖泉:閱讀能力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更是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必要條件,“知識—見識—膽識”循序漸進,知識是前提,而知識尤其是系統(tǒng)性的理論知識大多通過閱讀獲得。無論是中外作家、學者,或者是身邊的老師、同學,凡寫作能力出眾者,一定位屬勤讀多思者之列。我認為閱讀宜關注“時尚性、經(jīng)典性、多樣性”的平衡:“時尚性”保證不脫離時代,獲得飽滿的現(xiàn)實感及從大地仰望星空的動力;“經(jīng)典性”建樹典范,汲取人類文明源源不斷的智慧與思想;“多樣性”避免偏食導致的素質(zhì)素養(yǎng)的“半身不遂”。如果在特殊場合,我甚至可能“大尺度”建議部分免疫力強的讀者,不妨讀讀所謂的“壞書”。

孔令元:兩位老師都講得很好。的確,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根,是滋養(yǎng)生命的源泉,是筑造學生精神底子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語文應試能力最基本和根本的方法。閱讀可以帶動語文其他方面(寫作、基礎知識)的全面提升和深化。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注意到“讀書”對作文寫作的重要性。我也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讀書比較廣泛,閱讀量比較大的學生,寫作水平往往較高。這也引發(fā)我的一個思考,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如何通過科學指導閱讀來提升寫作能力。我曾經(jīng)給學生開過書單,書單書籍很多,學生自由選擇,但無法檢查,閱讀效果參差不齊。后來想到最好能把學生的閱讀和課內(nèi)學習結(jié)合起來,做到“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我也十分認同楊老師帶著問題讀書,做讀書筆記的辦法。我以為,讀書就是通過閱讀別人的書,思考自己的問題。古人也有“我注六經(jīng)”和“六經(jīng)注我”兩種閱讀方法。如果沒有問題,閱讀會變成沒有任務驅(qū)動的消遣式閱讀。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增加記憶、積累材料和思想內(nèi)化的重要方法。做了筆記,及時翻閱,能隨時取用,會不斷強化印象,會內(nèi)化為自身血肉,會受益終身。不做筆記,讀完了幾天也許就會忘記,讀了可能如同白讀,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孔令元:作為大學教授和中學教師,兩位能否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結(jié)合作文試題特點,給中學教師和中學生各提一些建議?

張巖泉:致教師——在法規(guī)、政策、機制及個人條件允許前提下,認真作一點作文教學探索;與青春作伴、哺育人類花朵的工作充滿艱辛和甜蜜,世界上真的很少有比這更崇高、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了。

致學生——大量閱讀,勤奮寫作,不斷反思總結(jié)提高;仔細研究高考作文試題命制“規(guī)律、特點”,在應試時稍稍委屈一下自己,爭取高分。要知道,即將展開的人生長程不盡是詩與遠方,可能還有風雨霜雪;要學習著熟悉規(guī)則、適應規(guī)則、利用規(guī)則,到有能力時推動改進規(guī)則,或者制定更良善的規(guī)則?!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高考作文試題的種種規(guī)范即為此時此地的規(guī)則。

楊林柯:老生常談——把讀書、寫作當作實現(xiàn)自由的橋梁,并持續(xù)關心現(xiàn)實人生,把世界變成自己的心靈,讓生命里面的時間變得有意義。

孔令元:謝謝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