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C-b/2016/02/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小學語文課堂的讀寫訓練,必須依托教材資源,解讀教材,從而厚實課堂。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所依托的主線,但是當下的習作教學面臨著習作與閱讀教學相分離的現狀,使學生畏懼寫作。本文從筆者的語文教學實踐出發(fā),在分析當下習作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閱讀教學指向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進行了粗淺的探索。

一、習作教學面臨的困境

1.過分強調習作的技巧性,忽視它的人文性作用。

很多老師認為,小學語文習作或者閱讀教學,學科的工具性占主導作用,技巧性的訓練尤為重要,給學生灌輸的是習作的“幾步走”“幾段式”等技巧。教師把它作為工具教,學生也就當作工具學。于是,學生逐漸變得語言匱乏。久而久之,習作讓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

2.急功近利的社會現實,讓習作教學深陷泥沼。

習作教學課上,教師對習作的解讀成了一種可以復制的技術,一篇例文可以教給幾屆學生。語言的習得也成了一種可以模仿的技巧。學生應該注重對生活的觀察,并記錄自己的感受,才能在習作中有感而發(fā),“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習作愿想,竟離我們當下的習作教學越來越遠。

因此,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把握學生實際寫作能力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并解決學生現階段遇到的寫作問題,才是目標明確的閱讀教學指向寫作。

二、妙用教材資源,為習作謀篇布局

1.劃分模塊,提煉結構。

小學生習作普遍呈現出結構不清晰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小學生沒有結構意識,腦袋里冒出什么就寫什么,思緒結束就立即結尾了。其實小學教材中選取的許多文章,結構框架十分清晰,如能給予學生適當指引,學生在習作中也能自如運用。小學習作中常見的類型就是寫景文章,這類范例式的課文有很多,如《北大荒的秋天》《廬山的云霧》《西湖》等。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也應將寫景習作教學貫穿其中。如《北大荒的秋天》按“總分總”的結構,為我們展現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的特點。在寫景習作中,以“總分總”的結構謀篇布局,分寫景點的典型之處,這樣文章的結構就很清楚了。

2.精選事例,詳略結合。

小學生習作的事例大多來源于生活,但是如何讓選擇的事例更能契合習作主題呢?這正是閱讀教學可以實現的??v觀小學教材,說理性的文章如《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等,都是學生習作的典型范例。例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中,作者為了說明“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應根據文章具體需要選材,同時在對事例處理時應詳略得當,這也是教材編寫者編入此文的目的,希望學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領悟這一類文章的寫作方法,并學會運用從正反兩方舉例說理的方法。

3.寫話訓練,及時評價。

朱自清在《國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為了應用于這種種假想的作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但是不能沒有讀者?!眰鹘y(tǒng)的習作評價語言形式化、模式化嚴重,缺乏實質性內容,應試現象嚴重,評價主體單一。長此以往,不僅影響了語文習作評價的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因此,轉變目前的習作評價方式迫在眉睫。筆者認為,習作評價可以從閱讀教學中寫話訓練的及時評價入手,確保閱讀教學中寫話訓練內容的全面化。例如:在學習完《軍神》后,引導學生展開寫話訓練“劉伯承爺爺,我想對你說”。然后,對學生的寫話進行及時點評,指出寫作中的不足,學生及時補充并完善,為今后的寫作作鋪墊。

利用好教材資源,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將為學生習作能力提升提供輔助。學生在閱讀教學的幫助下開闊視野,語文素養(yǎng)大大提高,課堂也因閱讀厚實資源而絢麗多彩。我們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將閱讀教學指向寫作,為習作教學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