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學校唯一出路是走向自主化辦學。學校如果沒有自主權,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來辦學的話,學校一定會僵化了?!薄皶r間的固化、方式的固化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束縛。給老師自由生長的空間,老師才有創(chuàng)造?!?018年11月29日,在第五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年會期間,就公辦學校發(fā)展、教師發(fā)展等話題,記者有幸采訪了教育學博士、特級校長、國務院津貼獲得者、深圳明德實驗學??傂iL程紅兵,程校長對教育的睿見,帶給我們教育人很多新的啟發(fā)。

公辦學校的唯一出路:走向自主化辦學

 

記者:您在公辦學校當過校長,在教育行政部門做過副局長,現(xiàn)在又在公立委托管理學校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做總校長,現(xiàn)在公辦學校在發(fā)展中遇到一些困境,以您豐富的個人經(jīng)歷,請談談公辦學校如何走出困境?

程紅兵:公立學校唯一出路是走向自主化辦學。學校如果沒有自主權,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來辦學的話,學校一定會僵化了。

第一,能不能給學校一定的經(jīng)費使用權?當然是在監(jiān)管透明的條件下,學校能不能有一定的經(jīng)費使用權。舉個例子,公立學校招標和采購必須統(tǒng)一,假如夏天到了,壞了兩個空調,如果按照程序走下來,可能要半年才能把空調買回來,這時候要空調有什么用,所以效率存在問題。還有更重要的是老師干多干少應該不一樣,干好干壞應該不一樣,要通過薪酬待遇能體現(xiàn)出來。

第二,能不能給學校一定的招聘教師的自主權?現(xiàn)在許多地方的教師招聘是人事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說了算,而學校沒有用人自主權。學校要一個數(shù)學老師,有可能給分配一個化學老師;學校要一個語文老師,有可能給找個歷史老師,學校根本不知道用的是誰。還有,有些老師確實是不能令今天的學生滿意,他們既沒有了開始當老師的熱情,又不愿意付出,還跟學生、同事和家長都產(chǎn)生矛盾,幾次教育后還不行,這樣的教師為什么還不讓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能不能給學校一定的用人自主權?學校如果沒有用人自主權,那就一潭死水。

第三,能不能給學校一定的課程自主權?現(xiàn)在我們很多地方教材都是完全統(tǒng)一的,但每個學校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應該是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薄弱學校的學生和優(yōu)質校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樣的,結果他們使用同一個教材,這是絕對沒道理的。除了教材統(tǒng)一,還有教輔都統(tǒng)一,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

記者:采訪中,經(jīng)常聽到校長們說學校有很多“婆婆”,想做些事,又覺得束縛太多,不好展開工作。

程紅兵:這關鍵取決于校長敢不敢做、愿意不愿意做、能不能做、擅長不擅長做,也就是要有情懷、要有膽量,要有方法和辦法,如果都沒有,那就不要做。人做事兩個目標,一個是為利,就是有利益就做;另一個是出于理性和性情,符合自己的目標、覺得開心就做,即使沒利益也會克服困難想辦法去做。自己的態(tài)度最關鍵。

教師成長:要給自由創(chuàng)造的空間

 

記者:陳寶生部長吹響課堂革命的號角,課堂革命的關鍵首先在于教師,請您分享一下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和課堂改革的經(jīng)驗。

程紅兵:作為學校而言,找到志同道合者,即找到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思維清晰的、有書卷氣的人當教師,比培訓教師更容易。我們學校的教師,都是我一個一個挑選的。我們很重視的是,老師有沒有書卷氣,是否真正熱愛這個崗位,思維是否清晰。我們學校的老師80%以上是青年教師,來自北大、復旦、清華、交大等一流高校,使得我們組建了一支異質化的教師隊伍。地域上的差異、文化上的差異、知識結構上的差異,讓他們彼此智慧碰撞出更多火花。把這些老師招進來以后,作為校長的我,最重要的一點是呵護青年老師,要把老師身上原本具有的從教的初心、書卷氣、靈性和研究能力給呵護好。未來是充滿千變?nèi)f化的未來,我們需要老師們?nèi)パ芯亢拖胂螅约喝绾蚊嫦蛭磥?,如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學生。

在行動當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可以說是老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即讓老師們在游泳當中學會游泳,在教學當中學會教學,在課改當中學會課改,在創(chuàng)造當中學會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老師一定要從具體的教育行為當中慢慢成長起來,不是聽一次報告、一次講座和聽校長一次教訓就能夠成長起來。教學就是老師成長的切入點。課堂教學的本質特點是有規(guī)律的自由行動。很多學校都在推行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很大的作用在于抓住了規(guī)律的特點,但是我們常常把所謂的教學模式固化了,比如第一步非得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第二步規(guī)定老師講多少時間,學生說多長時間,這種時間的固化、方式的固化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束縛。只有給老師自由生長的空間,老師才有創(chuàng)造。

記者:是的,有自由才有更好的創(chuàng)造,固化的課堂應該轉型。

程紅兵:課堂怎么轉型?我們探索研究由模式建構走向模型創(chuàng)建。在英語單詞當中,模式和模型是一個詞匯,但我有意識地把它切割開來。模式建構一般而言都是程序建構,容易固化。模型創(chuàng)建是要素組合,即把課堂要素提煉出來以后進行自由組合,課堂會富有彈性和張力。

我們的研究指向課堂的結構、課程的結構。所謂指向結構,很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對要素進行分解。如果研究課程的結構,要對課程的要素進行分解;如果研究課堂的結構,要對課堂的要素進行分解。要素分解之后,就要明確要素和要素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需要梳理清楚要素之間如何加以組合,組合的真正緣由是什么?把這個邏輯關系分析清楚了,老師就能夠把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清楚。我們的研究還要有一定的開放度,允許老師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去探索找到新的要素,然后加以自由的組合,這樣老師就會有許許多多創(chuàng)造研究的空間。比如我們讓老師們將國內(nèi)教材的不同版本進行對比研究,將國內(nèi)教材的版本和國際教材的版本進行對比研究,來打開老師的視野。思維視野不一樣了,老師的未來發(fā)展空間就一定不一樣。

記者:相比程式化教學模式,模型創(chuàng)建給老師留出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課堂上哪些要素是必須呈現(xiàn)的?

程紅兵:我提出的課堂七要素中,有兩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個是行為目標,就是上這堂課要達成什么目標,要清醒。我聽了一千堂左右的課,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不知道這堂課要干什么,糊里糊涂地就那么上了。糊里糊涂上課,最后的結果肯定是很糟糕的。課程標準講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老師們把它理解為三個目標,實際上它是三維目標,三個維度的目標不等于是三個目標。其實三維目標聚焦的是課上老師讓學生做什么,讓學生達成什么?第二個是思維可視化,即這堂課思維要清晰,邏輯要清晰,表達要清晰,設計要清晰。不能給孩子們簡單地呈現(xiàn)一個結論,而要把這個結論的思考過程表述出來。

我提出的七個要素,就是讓老師們從幾個要素去構思課堂教學,幫助教師找到教學的方式和切入點,讓老師們能夠激活學生,因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智慧的孩子。

育人:社會化和個性化兩者不可偏廢

記者: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個性化教育,在您看來,有哪些好的途徑去實現(xiàn)個性化的教和個性化的育?

程紅兵: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個性化一個方面,而在于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和諧統(tǒng)一。過去講社會化講得過頭了,現(xiàn)在講個性化講得過頭了,怎么樣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才是正確的。我們不說別的,至少培養(yǎng)出來的人,起碼要尊重法律和道德底線。現(xiàn)在有那么多觸犯道德底線和觸犯法律的人,說到底教育沒有把社會化落到實處,反而不停地在強化個性化。個性化走到極端,就是極端利己主義。這怎么能行呢?因此,社會化和個性化兩者不可偏廢。

個性化通過課程來實現(xiàn)。學校的產(chǎn)品是課程,因此必須要有選修課。有選修課,學生才有個性化成長的機會。在我們學校,既有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也有大量選修課程。比如從二年級開始,體育就有20幾門選修課,學生不喜歡打籃球就踢足球,不喜歡踢足球就打羽毛球,不喜歡打羽毛球就打乒乓球,不喜歡打乒乓球就下國際象棋,最終找到喜歡的運動項目,動起來,充滿活力,就好了,至于能不能拿到獎牌無所謂的。學校的藝術課也是一樣的。

記者:您在演講中提到的彩虹閱讀、彩虹英語、彩虹數(shù)學,應該是實現(xiàn)個性化的教與育的一種探索,請您介紹下具體的做法。

程紅兵:現(xiàn)在學生都是六歲進小學,但是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做過相關調查,他們認為六歲的孩子進了校門以后,成長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的天資和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八歲、九歲,有的孩子天資和水平只有四歲、五歲乃至三歲。以統(tǒng)一的年齡標準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們能不能根據(jù)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閱讀標準。我們正在嘗試分層分類開展閱讀活動,有孩子達到了六歲水平,就讓他讀六歲的讀物;有孩子達到九歲的水平,就讓他讀九歲的讀物。有孩子喜歡讀軍事,就讓他讀軍事;有孩子喜歡讀文學,就讓他讀文學。彩虹英語也是一樣的。一般學校的數(shù)學都叫作雙基數(shù)學,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是以雙基為主,還有人文數(shù)學、生活數(shù)學、活動數(shù)學,因為有多種多樣的數(shù)學,所以叫作彩虹數(shù)學。人文數(shù)學,就是把數(shù)學家的故事系統(tǒng)地穿插到數(shù)學知識中去;現(xiàn)在的數(shù)學最大的弊端就是去生活化,不聯(lián)系生活,我們把數(shù)學知識有意識地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稱之為生活數(shù)學;我們每個月舉行一次以數(shù)學技能為線索的相關活動,稱之為活動數(shù)學。

記者:這套教材,學生一定是喜歡的了,學校是如何設計這套教材的?

程紅兵:教材一定要站在兒童視角去設計。第一,教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一定是由近及遠的。舉個例子,9月份開學正好是進入秋天,但我們表述方式往往是春夏秋冬。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按照這個時令的順序去表述,而不尊重孩子認識生活的順序呢?秋天到了,我們就先說秋天,可不可以?等到春天來了,再來講春天可不可以?教材就要滿足學生這樣一個需求。第二,孩子喜歡形象化的可親可感的東西,在我們的教材里,就把老師的照片、同學的照片以及學生所在的社區(qū)照片放進教材里,等到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孩子們打開書本時,看到某某同學照或者某某老師照片在上面,那種親近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孩子們喜歡形象化的東西,我們的教材從第一頁開始到最后一頁結束,全部都有圖畫;孩子們喜歡故事,我們就大量地穿插了繪本故事,就是讓孩子拿起教材就放不下來,覺得有意思。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白乂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