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怎樣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溫度
作者:于戰(zhàn)平
發(fā)布時間:2019-06-14 15:17: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那么,把思政課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溫度,應當是思政課教師追求的最佳育人效果。
一、巧用視頻,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
視頻集聲音、圖像等內容于一體,能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理論變得具體、形象、生動,調動人的感官,從而易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教師可以選取與所講主題內容關系緊密的視頻來助力課堂教學,通過深度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學科主干知識、具備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我在執(zhí)教統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感受生命的意義》時,為了突破“什么樣的人生有意義和價值”這一難點,我結合教材中的思辨題“ 有人說,不要為別人而活;也有人說,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三個小視頻:感動中國人物——斷臂王子劉偉、磨刀老人吳錦泉和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故事,然后通過分組討論,生生互動形式,總結得出:做人要自食其力,實現自我價值;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大小,自愿承擔責任;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三個觀點。在此基礎上,我將上述思辨題再次拋出,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而得出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要辯證地看待:“不要為別人而活”,強調每個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不要渾渾噩噩,人云亦云,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正確的。如果認為人只是為自己而活,只顧自己而不管別人的需要,這樣的認識也是錯誤的。最后,我通過“生命寄語——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獻。努力盡到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就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讓我們大家的生活更美好”的形式,升華了生命教育主題,涵養(yǎng)了學生的品德,讓視頻教學的效益最大化。
二、利用音樂,在精神陶冶中走向崇高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如果在思政課教學中巧妙選取與所講內容主題相貼合的背景音樂作為導課或者課堂小結用,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和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在參加統編三科教材西藏自治區(qū)培訓送教時,我執(zhí)教統編道德與法治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與大自然》中的《風兒輕輕吹》。為了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雨、云、雷電等現象,喚起他們對自然現象的探究欲望,激發(fā)他們親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在教學時將學校國旗迎風飄揚的畫面拍成照片并制成PPT,配有背景音樂《歌唱祖國》片段,當孩子們聽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的歌聲時,個個興奮激動,看著迎風飄揚的國旗,心中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我再順勢利導“同學們,你們站在國旗下,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唯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才能成為有用之才,為國家建設作貢獻”,于潤物無聲中觸動學生心靈,陶冶學生高尚情操。
三、開展活動,于感恩實踐中提升人格
新修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首次提出“活動性學科課程”,即以議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力求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打造生本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交流分享、辯論互評、體驗感悟中自行建構知識,積累經驗。義務教育段初中統編道德與法治學科新教材在編寫理念、編寫體系和編寫內容等方面也凸顯了這一變化。我在執(zhí)教統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走近老師》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老師,鼓勵學生主動與老師交往,進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突破教學難點——尊重風格不同的老師,我利用教材的“探究與分享”欄目設計了填寫愛心卡課堂小活動,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所學知識和自己平時與老師相處的實際,寫下自己最想對老師說的一句話或最想做的一件事。寫完后,請學生站上講臺,勇敢地講出來。這種通過愛心卡的發(fā)放、填寫和讀說的做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將感恩教育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讓尊師的美德得以傳承,啟迪學生思想,震撼學生心靈,使課堂有溫度,不僅實現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而且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更凸顯了立德樹人的學科宗旨。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