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論語》中的教學方法
作者:王樹平
發(fā)布時間:2019-06-21 10:31: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主要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和方法等,流傳甚廣,影響深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為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汲取營養(yǎng)成為高素質人才,我將從《論語》的基本教學方法入手,談談自己對《論語》的學習體悟。
一、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
孔子應該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教育家。《論語·述而》記載,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钦f,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采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的思想而苦于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fā)他說出來。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上,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再勉強教下去了。這體現(xiàn)了孔子務實和對每個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學態(tài)度,這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二、要學會因材施教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保ā队阂病罚┻@并非主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說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如《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斷,想到了就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闖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yè)修養(yǎng)的。再有關于“仁”“孝”等同一問題的答復,實在巧妙。問者的身份、悟性、文化基礎等不同,孔老夫子相機教學,回答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使所有提問者都有所啟迪和收獲,不同于簡單的一刀切式教學。如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保ā额仠Y》)因為司馬?!岸嘌远辍保钥鬃痈嬖V他:做一個仁人,說話要謹慎,不要輕易發(fā)言表態(tài)。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善于對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往往是就學生的實際情況說的,針對性很強,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從實際出發(fā)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三、要做到循循善誘
在教學過程中,孔子并不搞一言堂,也不會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以平等的姿態(tài)對待學生,循循善誘,啟發(fā)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上來就以朋友的態(tài)度說:“以吾一日長忽爾,毋吾以也?!边@樣就瞬間打消了學生的顧慮,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著,他明確拋出問題:“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而對學生的回答,他也會恰當地進行反饋,如“哂之”“吾與點也”等 。 他清楚每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面對子路的魯莽,他寬容地“哂之”,對冉有和公西華的品性才華也作出了準確而中肯的評價,而對悟性最強的曾皙,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侍坐》篇,從課前導入的有效性,到問題設定的針對性,再到師生互動的和諧性,直至最后教學評價的科學性,簡直就是一節(jié)經典的示范課。
在《論語》中,孔子還教給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大大鞏固并增強了教學效果,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與思的結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注重知識的復習與鞏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關注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則告訴學生要善于向所有人學習等。
《論語》中所表現(xiàn)出的孔子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誨人不倦的職業(yè)道德,對學生的關心愛護與充分尊重,如浩瀚星辰,熠熠生輝,又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給我們這些后學者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啟迪。結合自身教育實踐,我深信:以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艦榛痉较?,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活學活用、因材施教、啟發(fā)引導、循循善誘等教學方法,必然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品學兼優(yōu)的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徐楊高級職業(yè)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