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課程標準的影響,教學過程中為能更好地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和學習理念,教師要在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上下足功夫。本文主要概括小學高段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希望能在調動學生音樂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有更好的音樂感知力。

一、小學高段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熱愛唱歌,但很多學生到達高年級以后就不會唱歌,甚至不敢唱歌,究其原因是由于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兒童向青春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此刻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處于驟變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等開始增強,在唱歌的積極性方面受到了影響。而此刻學生的叛逆心增強,不再喜歡教師單一的歌唱訓練方式,若教師此刻不轉變教學方式,依舊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跟唱,學生必然會厭煩,并逐漸對唱歌的興趣減弱。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單調的教學模式,會讓音樂教學更有趣。

二、小學高段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舉措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要讓學生在與樂器接觸的過程中建立起較好的節(jié)奏感,其實教師使用此類教學方式,無非是想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使學生能在接觸樂器的過程中形成較好的音樂思維能力。教師在課下可以將學生帶到鄉(xiāng)村,多讓學生傾聽自然的聲音,感受自然界的聲音變化,然后使用樂器模仿自然的聲音,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聲音的變化。譬如,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播放笛子模擬出來的鳥叫聲、二胡演奏出來的馬蹄聲,學生在產生好奇心的過程中能更好地認識音符,也能建立音符和現實表達之間的聯(lián)動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使用生活中的物件模擬聲音,有的學生將玻璃杯灌滿水,敲擊出不同音調的聲音。除此之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時間,確保學生的課堂參與機會,鼓勵學生在多探索、多體驗、多表現的過程中,更好地感知音樂。

(二)分組合作的形式

教學活動中教師為能讓小組合作不流于形式,需要在發(fā)揮學生積極作用的過程中,將小組學習應用到“刀刃”上面。

第一,教師為學生講授受阻知識理解的時候,先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譬如,在遇到新知識內容講授的時候,教師先給學生講授舊知識內容,讓學生在新知識學習時更好地復習舊知識。在練習《保衛(wèi)黃河》這首歌的時候,涉及一個知識點——輪唱,在輪唱開始的時候學生感覺很簡單,但后期隨著演唱難度加大,學生就對分聲部、同一旋律等相關字眼的理解界限很模糊,其實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這種抽象的專用名詞理解有困難也很正常。此刻,教師可以引入《兩只老虎》這種簡單的對唱歌曲,先讓學生從簡單的對唱練習開始,并逐步尋找合作要點,然后將學生演唱的內容錄下來,播放給學生聽,最終學生能對輪唱有一定的認知。第二,得出規(guī)律前,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專題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歸納進行曲以及搖籃曲的曲式特點,并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總結其異同點。如欣賞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欣賞《喜洋洋》,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尋找伴奏的樂器,隨著音樂的響起進行伴奏,通過小組力量的發(fā)揮,待教師提出合作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進行表演。

(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好習慣

好習慣的形成在教師的具體教學中有要求,所以良好的音樂行為習慣養(yǎng)成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任何習慣都是不斷重復的行為,直到學生形成了無意識行為,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感知音樂。教師為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習慣,需要在平時使用音樂旋律對話學生,使學生在充滿氛圍的常規(guī)訓練中逐步建立起樂感。小學階段學生比較好動,可以在學生唱歌的時候讓學生一邊演唱一邊比畫,養(yǎng)成其良好的發(fā)音習慣和唱歌姿態(tài);學生在欣賞樂曲的時候,需要專心思考,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主題內容的演唱練習。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引入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搭設,能更好地深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能在音樂感知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音樂素養(yǎng)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從而進一步借助音樂陶冶情操。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qū)秦機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