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作為一種來自教學一線的草根性改革,是課改人源于對教育本真的認識而做出的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是課改人在對新課程改革理念自覺理解的基礎上,對國家課改頂層設計的積極回應。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確立起了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推進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助推了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是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隨著高效課堂的推進會自然解決,有的則需要跳出高效課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流,順應教育改革大勢,再次謀劃行動走勢,不斷完善,才能使高效課堂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一.建立更加和諧的教學關系

教與學是教學工作的兩個方面,教提供學的方向和方法,學是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新課改積極倡導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為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效課堂探索者大膽嘗試,提出了“先學后教、多學少教、以學定教”原則,開發(fā)了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中明確劃分了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時間,建立了參與率、關注度等量化教與學的評價體系。

事實證明,通過這些措施促進了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被一味放大,“教”卻被邊緣化。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了導學案的研發(fā)以及按導學案的預設程序化地推進課堂,該教師點撥、指導、提升的地方教師不出手,學生的生成也不能引起教師的關注,還美其名曰靜待花開;學生展示缺乏傾聽、分享和思想的交鋒,有的展示純粹演變?yōu)閷Υ鸢?、重復教材語言,深度學習難以發(fā)生……這樣做的后果是,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教學活動再次陷入知識學習的泥淖,師生心靈和情感的溝通及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新課改理念根本無從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形同虛設。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xiàn)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教學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師生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毋容置疑,主體作用的真正確立能保障學習的真正發(fā)生,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主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才有利于課堂效益的提高。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不能因學生主體作用的確立而削弱,而且還需加強,因為教師指導的高度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對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有同樣的決定作用,這就需要正確處理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的關系,建立起融洽、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二、與教育信息化充分融合

高效課堂肇始于杜郎口中學等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薄弱學校。為了使新課程理念生根、開花、結果,前期的高效課堂探索者不等、不靠,從實際出發(fā),利用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設施開展教學工作。他們設計導學案指導學生自學,開展課前預習,總結形成了“讀、劃、寫、記、練、思”六字訣;組織進行課堂展示,總結形成了“展、思、論、評、演、記”六字訣;教室周圍墻壁上每組一塊小黑板用于學生展示,有的學校樓道、宿舍、飯?zhí)脧堎N學生手抄報、手工作品等,成了學生的秀場。這些大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雖然有效但低效、落后,已經不能很好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給教育帶來的新變化。即使后來跟進改革的學校,信息化設施設備有了很大改善,但他們好像生怕改革走了樣,對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依然不足,仍處于輔助階段。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礎和保障。目前,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已經處于融合階段,與教育信息化充分融合,不僅是教育發(fā)展的時代需要,更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當然,傳統(tǒng)的學習手段并不是不好,問題是當信息技術應用已成為未來人才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必備的關鍵能力的時候,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教育教學活動卻對它鮮有運用,偶爾運用也是教學目標的呈現(xiàn)、教學資料的補充、習題的出示,類似于已經退出教育陣地的投影、幻燈片。如果長此以往,脫離了學習過程中的運用、實踐,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該如何談起?

未來的高效課堂應該積極融入教育信息化,讓翻轉課堂、微課、MOOC等走進課堂,支持課堂的變革,讓課堂呈現(xiàn)出更加開放、現(xiàn)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未來的高效課堂應該借助教育信息化使教師對教育及學生的激情、熱情得到充分張揚,使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真實的體驗和感悟;未來的高效課堂應該是黑板和白板并用,線上線下同步,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課堂資源與網(wǎng)絡資源互促,現(xiàn)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的課堂。

三、全面融入教育綜合改革

基于對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真切感知,高效課堂探索者一開始就貼地行走,立足課堂,探索改革課堂結構、改革師生關系、改革教學關系,直至現(xiàn)在在探索改革教育意義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教學管理、小組建設、德育工作、文化建設、師生發(fā)展等學校內涵發(fā)展問題上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因此,說高效課堂改革具有教育綜合改革的價值一點也不為過。但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改革,就目標而言涉及課程功能的轉變、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更新、學習方式的改善、評價制度的重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等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當前處于綜合改革全面深化的關鍵時期,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成為課程改革的新引擎,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面對選班走課的實施、行政班級功能減弱、學校功能重新定義的挑戰(zhàn),高效課堂改革就有必要超越單純的課堂改革,有必要從教育綜合改革的視角重新審視,尤其要在課程結構、課程開發(fā)、評價制度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實踐,重視課程建設,融入綜合改革,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更廣闊的空間。

四、建立自身理論體系

高效課堂從一開始,就凸顯了問題導向的行動策略。改革初期,積極尋求“如何讓學生動起來”的良策,隨著這一問題以及類似于“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等后續(xù)問題的逐個解決,直到今天,真正從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學習等一系列問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原創(chuàng)性、實踐性十分明顯。正如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公管所課題組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杜郎口中學是在中國的鄉(xiāng)村里,寫出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教育學,但與現(xiàn)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p>

時至今日,高效課堂不僅成為基層教師推進課程改革的抓手,得到了許多學校、校長、教師的追隨,而且得到了更多的科研院校、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特別是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發(fā)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課堂”,這無疑是對高效課堂改革的充分肯定。但高效課堂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經驗”層面。雖然有很多專家學者試圖以現(xiàn)有的教育理論闡釋高效課堂,但仍顯得不夠貼切,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作為一項成熟的教改實驗,實踐、創(chuàng)新是基礎,但完整的理論支撐必不可或缺,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況且,高效課堂尚有好多實踐問題需要理論的支持,人們對高效課堂的許多誤解也需要理論去澄清。陜西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已經介入了研究,而且有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研究遠遠不能適應高效課堂實踐發(fā)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基層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在繼續(xù)做好高效課堂實踐創(chuàng)新的同時,應加強經驗總結,加大理論研究的力度,加快理論研究的速度,早日形成具有高效課堂自身特色的理論體系。只有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高效課堂的實踐才不會盲目,探索才會少走彎路,全面推進也才會更加順暢。

作者單位 陜西省隴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