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科彰顯,其功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新理念。新教材以“任務群”為路徑,精選了大量有關(guā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篇目,以新時代高中生應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為暗線,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題,如“青春激揚”“勞動光榮”“詩意人生”“使命與抱負”“責任與擔當”“良知與悲憫”“偉大的復興”等。新教材的精神主線和人文主題既與學生個體及社會發(fā)展緊密關(guān)聯(lián),又體現(xiàn)了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如何以此為契機,借助本地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講好陜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筆者試從課堂活動、課題研究、課外研學等層面進行探討,瞽議如下:

以課堂活動為主陣

新課程必然催生新課堂,新課堂的核心是以學生的“學”為主,也就是教師以問題為導引、以任務為驅(qū)動、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并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實踐情境,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可以通過富有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講好陜西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并以閱讀、聽說(辯論)、寫作、探究(思考)等課堂活動的方式為依托,精準地完成教學目標。

如2019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一)第二單元,分別選取了曹操的《短歌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單元學習任務是:心靈對話,思想撞擊——學寫文學短評。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穿越時空來到陜西,你會為他們推薦哪些地方,為什么?在這樣富有趣味、完全開放、充滿沖突的話語情境下,學生是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要說的。

曹操在《短歌行》里感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渴慕人才,他可能要去關(guān)中書院招募人中龍鳳;陶淵明在《歸園田居》里表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志向隱逸,他可能要去大秦嶺中、終南山下采菊種豆;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里高唱“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他可能要去觀壺口、登華山、訪神仙;杜甫在《登高》里傷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他遙望長安,應該想去杜(少)陵原、曲江畔、慈恩寺、鄜州(今陜西富縣)、奉先(今陜西蒲城縣)、華州(今陜西華縣)這些留下他人生痕跡與不朽詩篇的地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痛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淚濕青衫,可能要去看看琵琶女這位人生知己的故居——下馬陵(蛤蟆陵)或者自己曾議論朝政的地方——大明宮;蘇軾在《念奴嬌》里長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他洞悟人生,乃是“人而仙者”,逍遙灑脫,應該去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品嘗自己發(fā)明的美食,“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辛棄疾在《永遇樂》里放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志在光復中原,應該去關(guān)中四關(guān)之一、位于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被稱為“川陜咽喉”的大散關(guān);李清照在《聲聲慢》里悲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充滿國仇家恨和人生的感傷,她最崇尚“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應該去臨潼的項王營發(fā)幽古之思。

在這些情境里,學生通過作品的閱讀、理解、比較,捕捉關(guān)鍵詞句,領(lǐng)會主題旨意,把握不同作者的風格與傾向,寫好短評,進而有所依據(jù)地推薦陜西名勝古跡,做好陜西的文化名片。

以課題研究為輔助

利用新課程改革講好陜西故事,就一定要對陜西的文化素材進行整合,以課題和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學習家鄉(xiāng)文化,了解家鄉(xiā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感。

例如,可以開展“司馬遷(陜西韓城人)、杜甫(一說陜西杜陵人)、白居易(一說陜西下邽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研究”,學習陜西人敢于直書、直言、直諫的精神以及敢于維護歷史尊嚴或者敢于為人民疾苦鳴不平的諷諫意識。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查閱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并閱讀其文學作品,了解三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司馬遷為了替李陵辯解,痛下蠶室,忍辱負重,創(chuàng)作《史記》;杜甫為了替房琯鳴不平,被罷官革職,卻心憂天下蒼生,用詩歌忠實地記錄時代;白居易“為時而著”,寫了大量的諷喻詩篇,揭露時代弊病,且為了武元衡而“越職奏事”,被貶江州。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這些古代陜西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感、擔當意識、良知與情懷會逐漸充盈學生的思想,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標的。

再如,開展“陜西地方戲曲(秦腔)文化與中學戲劇教學的研究”。目前陜西文化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相關(guān)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戲曲進校園”活動已經(jīng)持續(xù)開展了許多年。百年名社——易俗社和陜西戲曲的最高學府——戲曲研究院多次組織名家進校園,通過演出和報告等形式宣傳秦腔文化。中學語文教學何不趁此長風,上好戲劇單元這一課,并講好陜西故事!我們可以通過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組織課題活動。如讓學生觀看秦腔經(jīng)典劇目《三滴血》,學習戲曲舞臺的高度集中性和激烈、復雜的矛盾沖突性等特點?;蛘哂^看秦腔版的《竇娥冤》《祝福》,發(fā)現(xiàn)不同文學樣式的特殊性并進行審美比較,從而提升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秦腔《竇娥冤》結(jié)尾通過燈光變暗及背景音樂藝術(shù)化地表現(xiàn)竇娥被斬,凸顯出古典藝術(shù)“美得凄涼”的特質(zhì)。秦腔《祝福》則增加了祥林嫂砍門檻一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覺醒與憤怒?;蛘哂^看《柳河灣的新娘》《大樹西遷》這些獲得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優(yōu)秀秦腔現(xiàn)代劇目,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使學生從英勇抗日的陜西兵、支援西北的交大人身上汲取素養(yǎng)和力量。或者觀看《斷橋》《西湖遺恨》等,感受雋永秀美的唱詞,“西湖山水還依舊,憔悴難對滿眼秋。霜染丹楓寒林瘦,不堪回首憶舊游。想那時,三月西湖春如繡,與許郎,花前月下結(jié)鸞儔,實指望,夫妻恩愛共偕老,又誰知,風雨折花春難留,許郎他負心恩情薄,法海與我作對頭。我與青兒金山尋訪人不見。不由我又是心酸又是愁”“長夜漫漫星斗遠,杜鵑啼秋蟬鳴。冷房凄凄透骨寒,我苦受摧殘。壯志未酬身遭陷,囚禁一日似三年。朝綱不振多憂患,奸臣當?shù)烂癫话?。可嘆人世不平坦,賢才總被庸夫嫌?;勰餆o辜遭劫難,身陷囹圄難救援。何日紅梅花重綻,猶恐此愿化云煙。人在難中思緒亂,神悴力竭雙目眩”。或者讓學生改編秦腔劇本,將全本戲刪減成獨幕劇并排練表演,甚至粉墨登場??傊瑥膽騽√攸c、戲劇人物、戲劇主題、戲劇唱詞、戲劇表演與實踐等角度選取其一做為切入口,讓學生作具體而深刻的研究和學習,從而愛上古老的戲曲文化,做好陜西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以課外研學為補充

陜西的文化符號和名片數(shù)不勝數(shù),如何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并轉(zhuǎn)化成教學資源,是一項智慧且宏大的教育工程!

首先我們要搭上新課程改革這一列順風車。新課標的焦點之一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新教材“課內(nèi)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的《論語》《孟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jīng)典作品。另外,新教材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等各個部分,并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要求學生集中學習和研討?!澳捍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2500多年前,孔子率弟子出游踏青,于造化之中游目騁懷,這不正是研學的原始典范嗎?課外研學的形式,不僅讓學生體悟自然,也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實地感知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如《詩經(jīng)》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洽川濕地,在一望無垠的蘆葦蕩和荷花叢里誦讀“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老子》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道教最早的勝地之一——周至縣樓觀臺,在悠悠青山里誦讀“道可道,非常道”;《史記》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太史公的故鄉(xiāng)——韓城芝川,在韓奕坡上、黃河岸畔誦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關(guān)于紅色文化,我們可以提倡學生廣泛關(guān)注并閱讀陜西作家的作品,如柳青《犧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廢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鄉(xiāng)》《喜事》《土地的兒子》《三坰地的買主》等反映革命傳統(tǒng)和時代印記的作品,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照金紀念館、渭華起義紀念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然后撰寫研究報告或觀后感,“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使之擁有崇高的革命情懷。

王荊公曾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故研學不能止步于走馬觀花或搬出凳子看大戲的姿態(tài),應該“深思而慎取”。筆者曾開展過題為“我愛陜西文化”的研學活動,學生自主選取研學對象,觀覽結(jié)束后撰寫文章,成果累累,胡孟瑩的《萬壽寺塔傳奇》和孟雨薇的《一座城市的記憶——大明宮》刊載于《西安晚報》。兩位學生通過文字,講述了被塵封的陜西故事,傳達出本土文化的厚重感,也洋溢著對一方水土的溫情與眷戀。

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道出了讀書人的偉大使命。點燃一盞燈,照亮后來者。新時代的教師當以此為訓,借助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催開萬朵桃李,講好陜西故事。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學